《西行漫記》的艱難出版【2】
攢錢出版
為了搶時間,他們把原書拆開讓十多個人同時翻譯。全書12章30萬字,不到1個月就翻譯完畢。可是還沒有印書的經費,怎麼辦?胡愈之就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參與成員每人捐幾十元,二是向讀者發預約券。每本書定價2.5元,如果用預約券購買,隻需1元,這樣可以先解決一部分出版經費。
上海淪陷前夕,商務印書館就搬遷走了,很多印刷工人失了業,胡愈之便四處尋找熟悉排印的工人幫忙。在艱難的環境中,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翻譯、印刷、出版全部工序,中文版《西行漫記》還增加了英文版沒有的一些照片。當斯諾拿到中文版的《西行漫記》后激動地說:“從字面上講這本書是我寫的,可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者所創造。”
1938年3月《西行漫記》第一版印了2000冊,書很快售完。第二版、第三版,不到一年就印了四版。僅幾個月就轟動海內外,在香港和海外華人集中的地方,出了無數重印本和翻印本,發行量高達8萬多冊。
《西行漫記》的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形象,也看到了新中國的未來。在此后的幾十年間更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成了研究中國問題的首要通俗讀物。一位美國歷史學家稱:“《西行漫記》的出版,是中國現代史中的一個大事件”,它“標志著西方了解中國的新紀元”。此書后來翻譯成英、俄、法等近20種文字,在全球有億萬讀者。
斯諾夫婦的“意外收獲”
埃德加·斯諾先生1928年初到中國時,曾給自己起了一個與英文名諧音的中文名字叫“施樂”,寓意為給人帶來快樂的意思,最初在與中國人打交道或在中文報刊發表文章時使用。后來,胡愈之先生等在翻譯《西行漫記》一書時,因不知他還有過這樣一個中文名字,而按中國人習慣性的英文翻譯方式,將其名譯為“斯諾”。由於《西行漫記》在中國出版后影響很大,所以他又獲得“斯諾”這個新的中文名,並一直沿用到今。
同為美國來華記者的斯諾夫人海倫·斯諾,也於1937年4月沖破國民黨憲兵、特務的阻撓,經西安、雲陽到延安訪問,採訪了大量的八路軍和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寫出了《紅區內幕》(《續西行漫記》)、《中共雜記》等書,為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徐忠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