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中央紀委領導集體構成研究【3】

作者:馮軍旗    發布時間:2013-12-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

三、中央紀委領導集體的歷史淵源

中國革命是從幾個革命中心興起,經過瑞金時期,再經長征形成延安時期,然后經過經營東北,從北向南,直至解放全中國, 走過了一條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樣的革命進程,使得黨的很多高級干部革命生涯相互匯合,歷史性地形成一些淵源。特別是延安經歷(七大之前,分散在全國的大批干部匯聚延安, 參加中央的整風學習,七大后奔赴各個戰場和地方, 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干部基礎。)和東北經歷 (抗戰勝利后,黨中央派了10 多萬軍隊,2 萬多名干部,其中包括七大77 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中的21 名進入東北,進行具有戰略意義的“經營東北”。),更是許多高級干部共同的革命生涯特征。從總體來看,高級干部的革命生涯具有隨革命進程而呈現分散—集中—擴散的特點。(分散指革命生涯初期的地方化﹔集中指瑞金、延安經歷以及后來的東北經歷等﹔擴散指隨著解放戰爭而擴散到全國。)同時,黨管干部原則使得干部工作具有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很多高級干部相互之間合作共事的機會和頻率大大增加。

從這屆中央紀委常委以上領導干部的革命生涯來看,基本都有共同的延安經歷。從解放戰爭的經歷來看,主要是東北局、華北局的干部,同時也有部分西北局、華東局的干部。東北局的干部有:陳雲、黃克誠、王鶴壽、劉順元、趙毅敏、張啟龍、袁任遠、郭述申、李一氓、張策、劉型、劉瀾波、唐天際、曹瑛、曹廣化和韓光等。解放戰爭時期,陳雲曾任北滿和南滿分局書記,東北局副書記﹔黃克誠曾任西滿分局副書記,1947 年后曾任冀察熱遼分局書記﹔王鶴壽曾任黑龍江省委書記﹔劉順元曾任遼東省委副書記﹔ 趙毅敏曾任冀察熱遼分局組織部長﹔張啟龍曾任吉林省委書記﹔袁任遠曾任吉林省政府副主席﹔郭述申曾任遼北省委書記﹔張策曾任東蒙工委書記﹔劉瀾波曾任安東省委書記﹔ 唐天際曾任吉東省委書記﹔曹瑛曾任吉林省委城工部部長﹔韓光曾任大連市委書記等。華北局的干部有:胡耀邦、周揚、王從吾、馬國瑞、劉建章、馬輝之、孔祥禎、王維綱、王鶴峰、周仲英、李楚離和曾涌泉等。解放戰爭時期,胡耀邦曾任冀熱遼軍區政治部代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周揚曾任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長﹔王從吾曾任冀南區黨委書記,華北局組織部長﹔馬國瑞曾任冀南區黨委副書記﹔劉建章曾任冀南行署副主任﹔ 馬輝之曾任晉察冀中央局民運部長﹔孔祥禎曾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城工部部長﹔王維綱曾任太行區委副書記﹔王鶴峰曾任太岳區委書記﹔周仲英曾任太岳區委城工部部長﹔李楚離曾任冀東區委書記﹔曾涌泉曾任晉察冀軍區副參謀長。西北局的干部有:張子意、武新宇、閻秀峰和呂劍人等。解放戰爭時期, 張子意曾任晉綏分局書記﹔武新宇曾任晉南行署主任﹔閻秀峰曾任晉南行署副主任﹔呂劍人曾任陝西省工委統戰部長。華東局的干部有:魏文伯、劉順元、李士英和傅秋濤等。解放戰爭時期,魏文伯曾任華東局秘書長﹔ 劉順元曾任華東局宣傳部長﹔李士英曾任華東局社會部副部長﹔傅秋濤曾任華東局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

下面更具體地考察中央紀委領導集體成員之間的歷史淵源。

早在東北時期,黃克誠曾經和陳雲並肩戰斗。1957 年,中央成立了以陳雲為組長、黃克誠為成員之一的中央經濟工作五人小組。1976 年11 月,陳雲轉交黃克誠夫人關於請求允許黃回京治眼疾給華國鋒、葉劍英的信,並指出:黃克誠在擔任總參謀長時參加中央財經小組與我接觸較多,曾有幾次應我要求調動軍隊汽車支援河北農田基本建設,感到他是照顧全局的,為人是克己朴素的。(參見《陳雲年譜》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年版,第205 頁。) 此后不久,黃克誠回京治病,生活狀況得到改善。

1978 年1 月,陳雲向華國鋒並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轉交胡耀邦關於王鶴壽“歷史問題”的來信,建議由中央組織部把王鶴壽的材料再審查一次,並把他調到北京治病。早在延安時期,王鶴壽曾經做過陳雲的政治秘書,后來又多次在陳雲領導下工作。對此,王鶴壽回憶說:“在將近60 年的時間裡,無論我在延安中央組織部工作, 還是后來做地方黨委工作、工業戰線方面的工作,以及最后在中央紀委工作,陳雲同志都是我的直接或間接的領導者。”(《緬懷陳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年版,第45 頁。)因此, 對於王鶴壽的情況,陳雲非常清楚。在醞釀中央紀委領導集體時,陳雲推薦王鶴壽主持中央紀委的日常工作。后來,中央紀委成立了由黃克誠、王鶴壽、王從吾、劉順元和張啟龍組成的五人核心小組,負責中央紀委的日常工作。

早在1926 年,王從吾、平杰三就在一起鬧革命。1939 年的冀南區黨委,王從吾是黨委委員兼豫北地委書記,馬國瑞是區黨委宣傳部長,張策是區黨委民運部長。1949 年, 王從吾任華北局組織部長,平杰三任華北局秘書長,周揚任華北局宣傳部長,張瑞華任華北局婦工委書記。

1930 年,趙毅敏任滿洲省委宣傳部長, 當時王鶴壽是共青團滿洲省委書記,韓光是共青團滿洲省委秘書長。抗戰勝利之前,陶鑄、王鶴壽、劉順元、曹瑛等一批同志被黨從南京監獄救出,劉順元和王鶴壽是當時審查干部的小組成員。 (參見童小鵬:《風雨四十年》第1 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年版,第122 頁﹔丁群:《劉順元傳》,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90 頁。) 1945 年華中分局成立后,李一氓、章蘊為分局委員,李士英為社會部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旅大地委書記是韓光,副書記是劉順元。而1949 年旅大區委副書記是韓光、李一氓和郭述申。1947 年,石家庄市委成立后,毛鐸為書記, 曾涌泉為常委。1948 年,黃克誠任晉察熱遼分局書記時,趙毅敏為分局委員、宣傳部長, 李楚離為分局委員、冀東區委副書記。1948 年濟南特別市委成立,劉順元為市委書記, 李士英為市委常委、社會部長。1949 年山東分局成立,傅秋濤為分局副書記,李士英為社會部長。1948 年華北軍區第一兵團政治部主任為胡耀邦,周仲英為第一兵團第八縱隊副政治委員。1949 年華中局成立后,趙毅敏為宣傳部部長,孔祥禎為組織部副部長。

1949 年東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劉瀾波、韓光、王鶴壽和張啟龍為政府委員。1949 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后,李士英、章蘊和傅秋濤為軍政委員。1949 年中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后,趙毅敏、黃克誠、唐天際和孔祥禎為軍政委員。1949 年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后, 王維綱、胡耀邦、張子意為軍政委員。

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省委書記是黃克誠,省委常委有袁任遠和曹瑛,省委秘書長是劉型,省委委員、湖南省軍區副政委是唐天際。王從吾、帥孟奇、張啟龍和李楚離分別在“文革”前擔任中組部副部長,張策、孔祥禎和馬輝之分別擔任交通部副部長。武新宇、袁任遠是前后任的內務部副部長,后來又在1954—1958 年同任內務部副部長。1956—1957 年的中直機關第五屆委員會副書記有曾三、侯維煜、李之璉和安建平等。1962 年,劉順元和李士英同為江蘇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

從這屆中央紀委領導集體的歷史淵源來看,解放戰爭時期的交叉點是最密集的,革命生涯匯合的頻次也是最高的,這充分說明解放戰爭時期是干部調配最為頻繁的時期。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高級干部由集中到擴散,從北向南,依次遞進。與之相隨的則是蘇區干部和白區干部的交匯,南下干部與地方地下黨干部的交匯,由此也帶來干部的大調整和大流動。與這種干部的大流動相對應的是干部的大轉型,也就是從革命干部向執政干部、從軍事干部向管理干部、從地方干部向全國干部的轉變,這種干部轉型關系著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和地方的發展。而隨著全國的解放,黨的高級干部群體必然向全國擴散,由此帶來的是干部革命生涯交匯的稀疏和星散。

1978 年多名高級干部在中央紀委的匯合,是特殊形勢下的特殊形態,是老干部大規模復出的先聲,也是黨的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具體體現。在這一領導集體形成的過程中,知人善任和相互舉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這也是黨內民主和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

〔作者馮軍旗,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