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淞:永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4】

原標題:永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2-20    來源:《求是》
分享到 :

五、永遠銘記毛澤東同志領導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歷史貢獻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黨領導人民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以發表《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為主要標志,這種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是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發展生產力是根本任務﹔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要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和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走一條中國工業化的道路﹔社會主義發展目標是建設並實現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國防﹔社會主義可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反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官僚化、特殊化﹔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等等。黨中央、毛澤東同志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外交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指導方針和政策主張。黨在這一時期的經驗總結和認識成果,已經初步涉及到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毛澤東同志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也出現過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和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甚至發生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嚴重錯誤。但是,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在黨中央、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52年至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2%,其中工業年均增長11.4%。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到1976年,同我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

六、永遠銘記毛澤東同志創立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歷史貢獻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點的科學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我們黨作出的歷史性抉擇。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思想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革命軍隊建設、軍事戰略和國防建設、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黨的建設等方面,以創造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就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証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永遠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幾代共產黨人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和發展起來的。我們永遠銘記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奠基之功”,這就是團結帶領人民成功建立新中國和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功。我們永遠珍惜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之果”,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正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奠定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精彩開局。今天我們紀念毛澤東同志,就要繼承偉人遺志,弘揚偉人精神,更好地從他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覺做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成果不丟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不否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不動搖,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