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溶:毛澤東與民族復興道路上的四座裡程碑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1-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凝結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英勇奮斗和流血犧牲。毛澤東同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有四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起了關鍵作用的重大事件和時間節點。它們是: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從毛澤東同志與這幾件大事的關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第一座裡程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掃除了民族復興道路上的第一個障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辛亥革命以后,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們說它有偉大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真正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它與近代以來歷次革命運動的不同。

辛亥之年,毛澤東18歲,親身參加了這場革命。他多次回憶這段經歷。他說,我當了一名戰士,拿七塊大洋。毛澤東當了半年兵,時間不長,但對他的影響是深刻的。他以自己的行動完成了思想上的一次嬗變,成為堅決擁護革命的民主主義者。

毛澤東同志與辛亥革命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他后來對這場革命的認識和分析上。他闡明了辛亥革命的性質,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特別是著重分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綱領,沒有廣泛地發動和組織可以依靠的人民大眾的力量”。這兩個“沒有”,一個說明領導這場革命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一個說明這場革命沒能“喚起民眾”,脫離了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這種對民族資產階級特點的透辟認識,對農民在中國革命中重要性的透辟認識,恰恰解決了中國革命兩個關鍵的理論問題。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辛亥革命進行的深刻分析以及得出的結論,成為他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的許多重要思想,都是建立在對辛亥革命經驗教訓深刻總結基礎上的。

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研究黨史要從辛亥革命講起,“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對於共產黨的成立和以后的歷史,也就不能說得清楚”。在1956年《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他說:“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他高度評價孫中山先生的貢獻,說我們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事業和思想的真正繼承者,“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毛澤東同志這些話,都是在講辛亥革命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