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參加華東、中原戰場支前后勤工作【2】

作者:劉瑞龍    發布時間:2014-04-04   
分享到 :

第三階段,進軍中原(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

我軍轉入進攻,內線外線協同作戰,配合友鄰創建了中原解放區。這時主要戰場在中原,其次在膠東、蘇北和江淮地區。

我軍進入豫皖蘇地區時,當地已有中共豫皖蘇區黨委、軍區、行署。吳芝圃同志任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行署主任,張國華同志任軍區司令員。豫皖蘇區當時有三個專區的人民政權和25000人的武裝力量。這裡大部分地區長期處於敵人的統治下,反動勢力較強,豫皖蘇的部隊和人民曾經頑強地堅持了敵后游擊戰爭。我軍遵照黨中央關於首先肅清敵地方武裝,摧毀反動政權,大力發動群眾,發展人民武裝的指示,以縱隊為單位,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掃蕩敵保安團以及其他土雜部隊。到10月中旬止,攻克縣城24座,解放了廣大鄉村,殲敵1萬多人。基本上摧毀了敵人的統治,與劉鄧、陳謝兩支戰略部隊在中原構成了“品”字形的有利勢態。

此后,我軍除繼續分兵清剿敵土雜武裝,開展地方工作外,還輾轉破擊平漢、隴海、津浦三條鐵路,剝奪敵依托鐵路機動的有利條件,將敵注意力吸引到鐵路上來,減弱其黃河防御,以利我軍與華北、山東后方建立聯系。華東野戰軍前委為了在豫皖蘇大量殲敵准備戰場,在豫皖蘇區黨委內組織財經辦事處,指定我兼任財經辦事處主任,解決了幾個問題:

1.建立獨立自主的金融陣地,隻用我們自己銀行的票子﹔

2.恢復和發展解放區經濟﹔

3.精簡節約﹔

4.全黨當家,克服無組織無紀律現象﹔

5.組織供應戰爭的勤務,組織支前隊伍、糧食供應等,強調將戰爭觀念與群眾觀念結合起來。

1948年5月,黨中央決定陳毅同志到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粟裕同志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同年6月,粟裕同志指揮了豫東戰役,在中原野戰軍密切協同下,攻克河南省會開封,接著圍殲援敵於睢杞地區。在緊張的戰斗中,我軍處境異常艱苦,粟裕同志和前委向全軍指戰員發出“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為爭取此次戰役圓滿勝利而戰”的號召,在前委的堅強領導和戰時政治工作的有力保証下,我軍指戰員發揚不怕疲勞、不怕傷亡、連續作戰的光榮傳統,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取得了豫東戰役的勝利。共殲敵9萬余人,俘敵兵團司令區壽年。

豫東戰役是我軍在外線戰場上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攻城打援之戰。這次戰役中,我軍大大發展了攻防作戰能力:殲敵數量由過去一次戰役殲敵一個整編師增加到兩個整編師以上的集團﹔對被圍殲的敵人已可形成火力優勢:協同作戰的范圍和規模,持續作戰的時間和能力,戰斗劇烈的程度,都超過華野以往進行的各次戰役,顯示了我強大野戰兵團的威力。豫東戰役是一場大仗、硬仗、惡仗。這次戰役的勝利來之不易,它是全體指戰員堅決執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英明決策,英勇奮戰,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主力以及冀魯豫軍區和豫皖蘇軍區參戰部隊,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下協力作戰的結果,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豫東戰役的勝利,使中原、華東戰場形勢出現了新的有利於我軍的轉折。以后,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同山東、蘇北兵團會師,粟裕同志和譚震林同志一起,指揮了濟南戰役,殲敵10萬余人,攻克山東省會濟南,使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聯成一片。

第四階段,淮海戰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史上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黨中央的戰略決策,總前委的具體指揮,參戰部隊的英勇奮戰,是取得這次戰役勝利的根本因素。在戰役中我深深體會到,中原、華東、華北三大解放區人民的全力支前,是我軍取得這次決戰勝利的重要保証。

淮海戰役是逐步發展形成的。先是消滅了黃伯韜兵團,以后隨著情況的變化,逐步發展成橫跨中原、華東兩大戰略區的南線戰略決戰。戰役共分三個階段,即首殲黃伯韜兵團,次殲黃維兵團,再殲杜聿明集團,直至取得戰役全勝。把敵人主力消滅於長江以北。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勝利,為我軍渡江作戰,推翻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秋,我在中共豫皖蘇分局擔任財務辦事處主任。10月,奉命調回華東野戰軍工作。10月29日,我到了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所在地曲阜。粟裕代司令員向我傳達了中央軍委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和剛結束的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精神。張震副參謀長介紹了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派軍委后勤部長楊立三來曲阜研究部署淮海戰役后勤工作和支前工作后的准備情況,我即和喻縵雲同志參加了華東野戰軍后勤司令部的領導工作,分任正副司令。

那時,前線捷報頻傳。濟南、錦州、長春、鄭州、開封相繼解放。遼沈戰役結束以后,全國軍事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我軍不僅在質量上佔有優勢,在數量上也已佔了優勢。在華東和中原戰場,豫東、濟南戰役以后,山東全境基本解放,中原、華東和華北解放區聯成一片,我軍戰力和解放區人力、財力、物力都大為增強,創造了南下殲敵的基本條件。連同華北、西北我軍的勝利,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隻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在勝利的形勢下,人們無不歡欣鼓舞。

淮海戰役是敵我在江北的重兵決戰。我軍參戰兵力、裝備、物力、財力均不佔優勢,加之,徐州之敵是三大戰役中唯一能夠得到敵后方直接補給的力量,這就決定了戰役中我支前后勤任務的艱巨和繁重。

黨中央、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十分重視淮海戰役的人民支前和部隊后勤工作。戰役發起前就一再指示做好充分准備,戰役發起后又要求“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全力保証我軍的供應。”

11月中旬,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5位同志組成淮海前線總前委,以鄧小平同志為書記,統一領導指揮華東中原兩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與蔣介石最大的戰略集團進行大規模的決戰。總前委正確、適時地指導了淮海大戰的支前后勤工作。

戰役第一階段結束以后,軍委、毛主席立即指示:“必須准備全軍部隊及民工130萬左右,3個月至5個月的糧食、彈藥、草料,10萬至20萬傷員的醫治”。“對於人民,必須實行耕戰互助的方針”。以后,中央軍委又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全軍后勤工作會議。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關懷和正確領導,是推動戰役后勤保障工作的關鍵。

淮海戰役規模空前,支前后勤任務異常繁重。總前委、中原局、華東局、華北局加強了戰役支前后勤工作的領導,統籌動員組織人力、物力、財力,一切服從前線需要。中原、豫皖蘇、豫西、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和華東、華中、江淮、魯中、渤海、膠東、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以及華北冀魯豫,都抽調大批得力干部,建立和健全了支前后勤領導機構,制定了各項政策措施,發出緊急動員令,號召全體軍民,集中一切力量,支援淮海大戰。

各地對民工的組織、管理、調配、服務、輪換、供給以及政治工作,都作了部署。各地民工隊伍的組成,一般照顧到地區情況,由村、鄉、區、縣、專區分別組成小隊、分隊、中隊、大隊(團)、支隊不等。各級民工隊伍,由黨政主要干部帶領。民工隊伍按任務區分為歸屬部隊領導調度使用的3個月以上的隨軍民工(一般每個縱隊配備擔架、挑子各500副,約3600人的一至兩個隨軍擔運團),歸屬支前機關直接掌握的服務一個月以上的二線轉運民工,歸各地政府領導在當地完成各項臨時運輸任務和修橋、筑路的后方臨時民工。

為了加強運輸供應,我軍后勤部門和各地支前領導機關,選定了十幾條水陸交通運輸干線,根據戰役的需要和發展,設立了兵站、糧站、民站、油鹽供應站、傷員轉運站、野戰醫院和后方醫院,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運輸供應網。

為保証前后方運輸和通信聯絡暢通無阻,發動后方人民大力搶修運輸線。解放軍打到哪裡,就把公路、鐵路修復到哪裡。隨著戰役的發展,各地迅速修通了道路、橋梁,從四面八方延伸到前方,津浦、隴海、平漢、膠濟鐵道逐段提前通車,架設長途電話線路1000多公裡。

一場大規模的群眾性支前運動,在蘇、魯、豫、皖、冀五省,東起黃海之濱,西至豫西地區,北自山東渤海,南達江蘇長江北岸的縱橫兩三千公裡、人口9000多萬、面積35萬平方公裡的廣大地區內,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一地區包括當時中原的豫西、豫皖蘇,華東的膠東、渤海、魯中南、蘇北、江淮,華北的冀魯豫共八個戰略區,和濟南、濰坊、鄭州、開封、洛陽,以及在戰役中解放的徐州、商丘、連雲港等大中城市。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從后方到前方,從農村到城鎮,男女老幼齊動員,家家戶戶忙支前,一切為了勝利,已成為千百萬人民的自覺行動。許多黨員、干部、勞模帶頭報名,父子、兄弟爭著上前線。丈夫奮勇支前,妻子在后方努力生產,保証支前、生產兩不誤。各地的模范事跡層出不窮。人人都在為爭取這次決戰的勝利,奉獻自己的力量。規模空前的淮海大戰,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宏偉圖景。

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這是戰役的第一階段。華東野戰軍粟裕代司令員原設想殲滅淮陰到海州之間的敵軍,攻佔兩淮(淮陰、淮安)和海州、連雲港,所以稱為“淮海戰役”。這一設想得到中央軍委的批准和中原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李先念等同志的支持。毛主席親自制定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提出了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的任務。華東野戰軍執行這一作戰方針,獲取大勝。至22日,經15天激戰,在徐州以東的碾庄地區,全殲敵第七兵團黃伯韜等部17萬余人。

當時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駐臨沂。這是我第二次來臨沂。第一次是1947年1月,由華中轉移到山東。這次重返臨沂,我軍已以排山倒海之勢,威逼徐州,發起了巨大的,淮海決戰。革命形勢的發展,使我心情十分激動。9日,我與魯中南負責同志研究了該區支前工作。后經郯城、新安鎮於16日到達宿遷。宿遷原屬淮北根據地,我曾在此工作多年,此次隨大軍凱旋,倍感親切。在這裡,與華中工委書記陳丕顯、江淮區黨委書記曹荻秋,共同研究了我軍在追殲黃伯韜兵團作戰中急需從華中地區籌措糧草、增調民工、延伸交通運輸干線、增設供應線和健全支前機構等項工作,取得了一致意見。

中原人民全力支援中原野戰軍,解放了商丘,攻克了宿縣。遲滯了敵黃維兵團的東援,阻擊了蚌埠北援之敵,有力地協同華東野戰軍完成了對徐州敵人的戰略包圍,切斷了敵人的補給線。

戰役的第一階段,由於戰前准備充分,糧食、彈藥、被服等軍需物資比較充裕,部隊的后勤供應和傷員轉運,初期均未遇到太大困難。只是在戰役發起后,我軍進展的順利出乎預料,預設的糧站、兵站、醫院被遠遠地甩在后面。小車、挑子、擔架隊趕不上急行軍的部隊,一時糧食供應的問題十分突出。后經過迅速調整,到11日黃伯韜兵團被包圍在碾庄地區時,各方面的供應都跟上來了。此役,十余萬支前民兵,數十萬二線轉運民工和廣大后方臨時民工,歷盡艱辛,克服困難,擔負繁重的戰勤任務,保証了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的勝利。

黃伯韜兵團被全殲以后,由豫南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在安徽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陷入我中原野戰軍的包圍。蚌埠、徐洲之敵南北對進,妄圖解黃維之圍,都遭我華東野戰軍的頑強阻擊。徐州杜聿明集團南援不成,放棄徐州向西南逃竄,又被我華野包圍於河南永城和江蘇肖縣(現屬安徽)之間的陳官庄、青龍集地區。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採取消滅黃維兵團、圍住杜聿明集團、阻住蚌埠北援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方針,對敵實施作戰。從12月3日夜至15日,中原野戰軍浴血奮戰12天,全殲敵黃維兵團和由徐州西逃的孫元良兵團共12萬余人,生俘黃維。這就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

在戰役第二階段中,由於戰線迅速西移,戰役規模擴大,兩大野戰軍集中在豫皖蘇三分區一個地區作戰,軍需供應物資陡增。山東、華中所籌糧食離戰區很遠,一時難以運到。華北局立即要冀魯豫調撥糧食一億斤,中原局也要豫皖蘇大力籌糧供應前方。同時豫西、渤海也很快起運軍糧,華北、華東調來大批彈藥。中原局鄧子恢、李達同志得知徐州敵人西逃,立即給華東野戰軍送來中州幣兩億元,並在鄭州、開封搜集現糧,車運碭山。戰役在豫皖蘇地區進行,他們動員全區人民,不惜傾家蕩產,支援淮海大戰,及時向前運送糧草、油鹽、服裝。我軍后勤部門迅速組織濟南、徐州、開封、鄭州等地的人民群眾趕制大批被服送往前方。同時趕修交通干線,組織了火車、汽車、民船送輸。增設了兵站、糧站、民站、醫院和轉運站。經過各地緊急動員,一齊努力,前方供應緊張的情況才有所緩和。

百萬民工從四面八方匯集戰場,他們來自不同地區,穿著不同服裝,操著不同口音,但大家都懷著一個共同信念:保証供應,全殲敵人。當時我們缺乏現代化交通工具,主要靠人背,肩挑,擔架抬,小車推,牛車拉,騾馬馱。民工們冒著槍林彈雨,風雪嚴寒,日夜奮戰在運輸線上。那偉大的場面,十分感人。陳毅同志《記淮海前線見聞》的詩詞,再現了當年人民支援前線的壯麗情景:

幾十萬,民工走不通,

駿馬高車送糧食,

隨軍旋轉逐西東,

前線爭立功。

擔架隊,幾夜不曾睡,

穩步輕行問傷病,

同志帶花最高貴,

疼痛可減退。

部隊連續作戰,傷亡不斷增加,急需兵源補充。解放區人民響應黨提出的“到前線去,到主力去!”的偉大號召,魯中南、渤海、膠東14個地方基干團(25000人)開赴前線。各地掀起參軍熱潮,渤海16000名青壯年入伍,膠東萬余名子弟兵待命出征,豫西6000名新戰士參加主力。新兵源源補充前線,我軍愈戰愈強,戰役前后,僅山東省就動員168000名青壯年入伍。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山東解放區共動員58萬人入伍。

各地民兵積極配合部隊作戰,在后方保衛生產,肅清土頑,保護交通,維護社會治安﹔在前方押解俘虜,捕捉散兵,成了野戰軍的有力助手。豫皖蘇夏邑縣王樓鄉200余人的民兵擔架隊,一天夜晚發現一股逃敵,他們機智勇敢,一擁而上,全殲逃敵。俘敵團長以下400余名,繳小炮1門,機槍5挺,長短槍200余支。敵四十一軍中將軍長胡臨聰,在全軍覆滅時化裝成商人潛逃,被我豫皖蘇民工俘獲。敵人完全陷入了我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12月1日,我軍解放戰略要地徐州。繳獲敵人的170門火炮和大批彈藥、被服裝具,立即供應前線。廣大工人、市民動員起來,組織100多輛私營汽車,數以千計的平車、馬車,投入支前行列。鐵路員工和鐵路沿線農民不到20天就修復了線路,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鐵路干線,東到新安鎮,西迄洛陽,南抵宿縣,北達濟南,很快通車。大大加快了支前物資的運輸。徐州的公私醫院,迅速擔負起接受傷員的任務。解放了的徐州,很快成了支援我軍作戰的重要樞紐和基地。

在前后方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勝利圓滿結束。

全殲黃維兵團以后,戰役進入第三階段。我軍對被包圍在陳官庄地區的杜聿明集團(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暫緩攻擊,轉入戰場休整。

當時,雨雪交加,部隊需要籌足過冬糧草。道路泥濘,運輸方法落后,糧食供應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各地區統一籌劃。我和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傅秋濤同志向粟裕同志報告了這一情況。粟裕同志12月15日報告中央軍委,建議召開一次包括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方面代表參加的聯合支前會議。中央軍委12月20日指示總前委,同意召開這次會議,解決支前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總前委派我具體負責籌備。會議於12月26日至29日在徐州召開,總前委指定我出席,會議由我和傅秋濤同志輪流主持。

經過四次討論,會議協商了共同支前方案,明確了四個地區的分工。決定戰場的東南兩面歸華中區負責供應﹔戰場的北面由山東供應﹔戰場的西南面由豫皖蘇供應﹔此外,冀魯豫區調小米一億斤作為后備,由華東支前委員會統一調度。會議對糧食、民工問題,交通問題,戰場六種流通貨幣的幣值統一問題,部隊元旦、春節的供應問題,以及部隊南進時支前領導機構的組織形式等問題,都交換了意見,提出了建議。

1949年1月3日,我返回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所在地蔡窪,向華東野戰軍前委匯報了會議情況,向總前委寫了書面報告。10日,接到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給我的復信:

送來聯合支前會議各件,均已閱悉。我們完全同意該會所作各項決定,請即依照執行。

淮海決戰,數百萬民工踴躍支前,英雄事跡感人至深。宿遷縣大興區千余民工,推著907輛糧車,在風雪中跋涉。木輪車陷在半尺深的泥土裡,他們四五個人一輛車,連扛帶拉,棉衣被汗水雪水濕透,連續過幾個淤泥蕩,有時一天隻吃上一頓飯。奮戰四晝夜,行程400裡,把9萬斤大米,全部運到部隊。風雪中糧車上沒有防雨用具,許多民工脫下蓑衣、棉襖蓋上,自己穿著單衣,頂風冒雪推車前進。冀魯豫區東明縣擔架隊轉運傷員時,遇敵機轟炸,四名民工扑到傷員身上掩護。他們寧願犧牲自己,也不讓傷員二次負傷。結果一個民工受傷,保護了傷員安全。濟南戰役時,獎勵某地民工每人兩包餅干,他們都不舍得嘗,帶到淮海戰場,留給傷員吃。傷員不能動,民工們就用自己的茶缸、水瓢給傷員接大小便。這些可歌可泣的事跡,至今念及,仍令人感動不已。

各地民工、民兵組織,貫徹了黨的“把支前民工隊當成學校辦”的方針,建立了黨的支部和政治、文化學習制度。民工們提高了政治覺悟,許多先進分子被吸收入黨,提拔成千部。膠東、渤海在6萬常備民工中,發展黨員7259人,提拔干部2046人。許多民工隊伍中建立的黨支部,形成了團結戰斗的堅強堡壘。民工隊伍中,還開展了立功創模活動,渤海一專區擔架團隨軍服務8個月,征戰1萬余裡,全團90%以上的人立了功。榮獲獎旗66面,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模范擔架團”的稱號。人民支援了戰爭,戰爭教育鍛煉了人民,又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12月下旬,連降大雪。我軍陣地上糧彈充裕,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元旦,戰士們每人收到一份經中央批准慰勞的年禮:一斤豬肉,五盒紙煙。同時每個戰士都得了一個后方人民送來的慰問袋,有的裝有軍鞋,有的裝有花生、紅棗、慰問信。而近在咫尺的敵人,卻是士氣頹喪,糧盡彈缺,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我軍對敵展開強大的攻心戰,向敵喊話:“國民黨軍兄弟們,過來吧,解放軍寬待俘虜,大米飯、白饅頭盡你們吃”。這樣,人民支援的大米、白面、熱包子、肥豬肉,也成了直接打擊敵人的武器。飢寒待斃的蔣軍官兵,舍命逃出活地獄,20天內自動來降者達14000余人,相當於敵人兩個師的兵力。

戰役最后階段,前方我有60萬大軍作戰,百萬常備民工支前,加上6萬多起義、投誠人員,32萬多俘虜和被我收容的10余萬敵軍傷兵,前方吃飯人數總計200多萬。我參戰部隊與前后方支前民工比例,接近一兵十民,大大超過了戰役初期一兵三民的概算。由於后方的全力支援,民工們的日夜趕運,到戰役結束時,前方尚剩有糧食1億4千多萬斤。

從1949年1月6日到10日,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在永城東北青龍集、陳官庄地區,全殲杜聿明集團,生俘杜聿明。至此,經過66天激戰,殲敵555000余人,淮海決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以北華東、中原廣大地區,加速了蔣家王朝的覆滅。

戰役期間,有關行政區前后方共動員民工約計500多萬人(其中隨軍民工約22萬,二線轉運民工約131萬,后方臨時民工約391萬人),擔架23萬副,大小車85萬輛,轉運傷員11萬人,送達前方糧食5.7億斤,彈藥物資330萬噸。

10日晚上,我隨粟裕代司令員、張震副參謀長,驅車去陳官庄戰場。月光普照大地,打掃戰場的汽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戰士們還忙著搬運勝利品。一群群的俘虜被押出戰場,三三兩兩的敵傷兵正等待我軍收容。戰場上一片勝利的喜悅。

從戰場歸來,心情激蕩,賦詩一首《慶淮海戰役全勝》:

徐宿肖永大戰場,自古兵家決興亡。

蔣幫陳兵八十萬,妄圖頑抗逞強梁。

主客攻守時已變,解放軍威勢大張。

百萬軍民齊協力,長圍猛擊力如鋼。

敵軍飢寒交迫日,我師赳赳氣昂揚。

四晚總攻同搗蒜,蔣軍窮蹙終敗亡。

一戰全勝定江北,整裝待發渡長江。

第五階段,進軍江南(1949年2月至1949年6月)

淮海戰役勝利以后,華東野戰軍於1949年2月在賈汪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總結淮海戰役經驗。陳毅同志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毛主席戰略方針和指揮藝術的勝利,是在總前委統一指揮下,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緊密協同,英勇戰斗的成果。陳毅同志著重贊揚了人民支前的作用,他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子推出來的。”

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這時進行了整訓。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全軍實施統一整編,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前委改稱第三野戰軍前委,陳毅同志任書記。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后,國民黨軍殘部退守江南。為把革命進行到底,加速解放全中國的進程,黨中央、毛主席命令總前委指揮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一部渡江南進,解放京滬杭地區。總前委依據中央指示,擬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為了勝利實現渡江南進的戰略任務,總前委、華東局和三野前委除按照中央二中全會的精神,領導全軍進行了思想、政策、軍事各項准備外,還領導華東支前組織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對渡江作戰以及南京、上海等城市解放后各種支前供應問題作了統一的部署和安排。組織了東西兵團后勤分部,動員了廣大人民大力修筑道路、橋梁,疏通河道,架設長途電話線,籌集和運送糧草軍需品等。

淮海戰役為渡江作戰實施京滬杭戰役提供了極為良好的條件,華北、中原、山東、華中四個戰略區連成一片,我軍有了遼闊可靠的后方,有億萬人民的支援。部隊裝備、機動能力較前增強,交通條件顯著改善,有鐵路、公路,淮河、運河、渦河。更重要的是有了支援大規模戰爭的經驗。這時長江以北廣大新區已發動群眾,支援前線,老區民工大批復員。經過連年戰爭以后,老解放區人民可以休養生息了。

百萬雄師強渡長江,解放京滬杭,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戰役。兵馬未動,糧草先籌。充分的后勤供應是前方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証。

戰役的規模是空前巨大的,支前的規模也是空前巨大的。部隊和地方都作了充分准備。華東支前委員會對戰役需要作了詳細計算,作出具體計劃,重點是糧食供應和渡江船隻問題。

糧食:部隊與隨軍民兵、民工,178萬人,糧食供應量很大。分配:江淮准備9000萬斤,蘇北准備1億斤,皖北准備1.1億斤,共3億斤。預計吃到渡江以后,還余下1.5億斤供應江南。

過江以后,部隊、民工及解放戰士約計200萬,5個月需糧5.3億斤。上海市500多萬人口,每月需9200萬斤,南京市每月需3500萬斤,每月共需1.2億斤,5個月要6億斤,共需11.3億斤。計劃在江南征借9億斤,江北調運3.5億斤。

渡江船隻:蘇北抽調8000隻(渡江船2600隻,運糧船1200隻,隨軍彈藥船1100隻,渡江前內河運輸船2300隻,機動800隻),皖北內河抽調10039條,淮河抽調3131條,共21170條。

隨軍南下民兵:用於維持秩序,解押俘虜,需18個團、兩萬余人。

船隻和水手是渡江作戰的先決條件。部隊團以上都建立了船隻管理機構。在各級支前機構和人民的支援下,到4月初,第三野戰軍搜集到的各類木船,每個軍大約可分到500到600隻,加上部隊自己制造的運送火炮、車輛、騾馬的竹筏、木排,基本上解決了第一梯隊乘載的需要。船隻問題解決以后,做好船工工作就十分重要了。各部隊採用的辦法是:把首批渡江奪取對岸陣地的部隊和船工組織在一起,共同生活、操作﹔動員上萬名船工,訓練部隊選派的數千名水手:在船工中展開訴苦教育,在部隊中展開團結船工的運動﹔制定船隻損壞賠償辦法,船工傷亡優撫條例,妥善安排船工家屬生活。因為做了這些工作,促進了船工、部隊指戰員的親密團結,樹立了強渡長江天塹,打倒國民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勝利信心。

在黨中央《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引下,我軍在4月20日開始渡江。當時長江風平浪靜,我們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一舉突破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敵人軍無斗志,紛紛潰退。我百萬大軍渡過長江,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7日解放上海。京滬杭戰役勝利結束。

在四年解放戰爭中,除參加土改工作外,我主要是隨軍參加支前后勤工作。先在華中、華東,后在中原參加淮海戰役,直到渡江,經歷了在這些地區進行的諸大戰役。回顧四年的支前后勤工作,其基本經驗是:

(一)四年支前后勤工作,解決了分散落后的農村如何支持高度集中大規模的現代化的戰爭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是存在很多矛盾的:第一個矛盾,作戰部隊是集中的,但供應戰爭的人力,糧食是分散的﹔第二個矛盾,戰爭是現代化的,部隊需要高度機動,而我們的交通運輸工具是落后的﹔挑子、小車子、老牛拉破車,每人隻能挑兩發大炮彈﹔第三個矛盾,戰爭情況極端復雜,變化多端,不一定在什麼時候打。由於戰線不固定,不一定在准備好了的地方打,因此,既要保証需要,又要適應戰線不固定的情況。大批物資運到,部隊一轉移,馬上又出現了因搬運不及而產生的糧食物資安全的矛盾。但是,在黨的領導和人民的支持下,這些矛盾都陸續解決了。人民不僅支持了戰爭,而且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問題就在全面認識戰爭,認識戰爭的條件和特點,這樣,我們就能夠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我們進行的是人民戰爭,得到人民的擁護。在人民群眾中,人力物力豐富,經過土地改革翻了身的農民,階級覺悟提高了,隻要加以科學組織和調度,就能供應戰爭。防御階段在內線作戰時,戰場是在解放區包圍之中。這是解放了的農村,黨領導的農民和黨有血肉關系:“聽毛主席的話,走共產黨的路”,這就能使分散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成集中的人力、物力、財力供應戰爭。戰線雖然不固定,變化多端,但隻要科學計算,計劃調劑,合理使用,嚴格管理,就可使組織起來的人力、物力、財力適應戰爭的需要。

抗日戰爭中,隻有戰斗供應和部分戰役供應。四年解放戰爭經驗告訴我們:隻有戰役供應還不夠,還必須有戰略准備。戰爭向哪裡打?如何打?規模怎樣?也要早有預計,在戰略准備中,考慮戰役准備。還要考慮戰場波及地帶。要把戰爭需要和人民供應能力同時計算清楚(包括前方和后方,部隊與地方)。孫子說:“多算勝少算”。毛主席說:“心中要有數”。我們就是首先心中要有數。

(二)“一面打仗,一面建設,以戰養戰,以戰教戰”。既保証戰爭需要,又堅持自力更生,不斷培養民力,供應前方和愛惜民力結合起來﹔戰爭觀念和群眾觀念統一起來。最具體的表現是土改、生產、支前密切結合,全面照顧。有五個環節要注意:

1.領導上把三方面任務統一起來,實行“耕戰互助”,統一部署工作,丟了一條都不行﹔

2.全面組織人力,實現出工合理化,實行合理負擔﹔

3.支前工與后方生產工合理交換﹔

4.發動婦女兒童半勞動力參加生產﹔

5.不斷進行生產救災,及時醫治戰爭創傷。

(三)滿足戰爭需要和長期打算相結合。一切為了戰爭勝利,克服片面群眾觀點,確保戰爭需要,保証供給。另外,要掌握戰區、近戰區、后方之間負擔相對平衡的原則,不要畸重。不要好征的地方就拼命地多征,“竭澤而漁”,否則會妨礙生產,不能持久地支持戰爭。要根據實際情況分配任務。在作戰情況下,不管遠近,糧彈都要確保供應。部隊休整時則要靠近糧區,以節省民力。

一錢一糧都不要浪費,力求節約。

(四)取之於民、取之於己、取之於敵三結合。取之於民上面講了許多。取之於敵,即以繳獲敵人的東西,改善部隊裝備﹔將戰爭引向蔣管區,在新區迅速組織人力、物力支援戰爭。取之於己,即組織后方生產。在糧食供應上,后方前運、就地籌借這兩者是主要的,部隊自帶糧食和繳獲敵人的糧食是輔助的。

(五)把廣大后方分散農村的糧食集中起來供應前方,增加部隊的機動力,關鍵是運輸問題。我們是凡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肩挑、背背、小車推、牛車拉、牲口馱、擔架抬。戰爭前期是以落后工具為主,后來逐漸發展到利用繳獲的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建立適合新的戰爭條件的運輸制度。

(六)部隊需要有統一的、堅強的、系統的后勤機構。隨著戰爭的變化,隨時採取機動靈活的科學的供應方法:

1.先期周密准備,掌握機動數字,節約使用﹔

2.部隊攜帶和地方准備相結合。

(七)部隊后勤和地方支前相結合,密切協同。地方上也要有系統的、統一的、強有力的支前后勤機構,華東支前委員會和各戰略區的支前機構,做了極其出色的工作。

(八)支前后勤是千百萬人民的群眾運動。黨的領導是決定一切的。戰爭中黨中央、中央軍委、中原局、華東局、華北局、華中分局及各級黨委對此都是積極領導、全力支持的。沒有這一條將無法供應大規模的戰爭。整個工作的過程,都貫串著不間斷地進行政治思想工作,不斷地鼓舞干勁,表揚先進,樹立榜樣,把供應戰爭需要變成人民群眾自覺行動。同時,還要加強政策紀律教育,搞好同友鄰的與群眾的關系,堅決走群眾路線,大搞群眾運動動。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資料》,中共黨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