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參加華東、中原戰場支前后勤工作
淮海人民的支前車隊
在四年人民解放戰爭的不同時期中,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總前委和華東局、中原局、華北局領導下,我參加了負責組織華東、中原戰場部分地區的支前后勤工作。毛澤東同志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在戰爭規模巨大的華東戰場上,在黨的領導下,我軍指戰員英勇作戰,數百萬民工和數十萬民兵踴躍支前,取得了一個個戰役的勝利,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這一真理。
華東我軍由內線到外線作戰,由解放區打到蔣管區,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中,有近后方,有遠后方,也有一個短期暫時無后方(狹義說)。戰爭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多方面努力的結果。其中黨領導的人民支前后勤工作,是勝利因素之一。在整個戰爭中,支前后勤工作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從單個地區負擔到幾個地區共同負擔,最后到全國統籌支援的規模。
戰爭中,華東、中原的主戰場有五個變化:戰爭開始在華中﹔第二階段移到山東:第三階段在中原﹔第四階段是淮海戰役,肅清長江以北的敵人﹔第五階段是渡江進軍江南。
第一階段,粉碎敵人的全面進攻(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
這一時期戰場基本在華中。先在淮南打響,爾后是淮北、蘇中,以后是兩淮、漣水、宿北和山東臨棗線。這時華中野戰部隊已有42000人,山東野戰部隊有50000人,連在膠濟線的部隊共14萬人。當時后勤供應對象是按一兵三伕計算。這個時期主要作了三件大事:
(一)進行土地改革,充分發動群眾,及時有力地支援戰爭。戰爭爆發之初,中共中央華中分局遵照黨中央《五四土改指示》,發出了加速進行土改的指示。各地縣委堅決執行了這個指示。1946年6月至9月,鹽阜、淮海、蘇中一、二、九分區土改全部完成。淮南三分區隻在儀征、甘泉及盱眙一部分地區分配了土地。淮北七分區隻在泗南、泗宿、泗陽有些地區進行,其余大部分地區未動。所有分配過土地的地區,群眾情緒高漲,都充分發動起來了。當時完成土改地區的人口有1400萬,這對支援戰爭,是一個極其有利的條件。征糧、擴軍、敵后游擊戰爭都能迅速、熱烈地開展。當時有些地區單純進行戰爭動員,放鬆進行土地改革,事實証明這樣做不行。農民精神很緊張,愈動員,工作愈不好做。后來改為抓緊土改,結合進行戰爭動員。這樣,土改進行得熱火朝天,農民為保衛土改果實、保衛解放區,戰爭動員進行得也很迅速、扎實。戰爭暴發,蘇中泰興農民提出:一手拿槍,一手拿算盤,白天支前,晚上算帳、分田﹔一部分人上前線,一部分人在村裡分田。所以他們的土改、支前工作進行得既快又好。在土改中組織了農民協會,吸收先進分子入黨,普遍發展了民兵。假若沒有土改、支前,堅持斗爭將流於空談。
(二)把支前后勤工作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戰爭開始,蘇中比較有准備,領導態度堅決,土改支前同時進行,相互促進,做到不丟傷員,不缺糧食,不缺彈藥。所以部隊對蘇中群眾全力支援戰爭,印象很好。在淮北,部隊遭到困難較多。戰局轉到兩淮、漣水,山東野戰軍東渡,華中野戰軍北移,這一個時期華中后勤支前工作曾一度發生某些混亂現象。部隊要求很急,地方准備不夠,供不應求,也不及時。當時要從蘇中、山東運糧來,趕不上﹔部隊到底怎麼打法,地方不清楚,顯得比較被動。漣水戰役是一個轉折。此后,建立了支前后勤機構北線后勤司令部﹔建立了基層支前組織,全面組織了人力、財力、物力,事先集中適當數量的民工聽候調用,做到有計劃有組織地供應﹔地方與部隊密切協同,統一支前后勤工作計劃。採取了這些措施以后,華東的后勤工作,才由被動轉變為主動。
(三)協助分局組織了敵后軍民就地堅持斗爭。頑軍佔領華中地區的城鎮,野戰軍北移以后,華中解放區大部分變為敵后。蘇中、蘇北因為事先有准備,所以能夠堅持,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淮北、淮南的地方部隊和領導機構一度撤出,后來根據分局指示,又派部隊打回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戰,恢復和堅持了這些地區的斗爭,直到全國解放。
在戰爭大部分時間裡,我是在陳毅同志和華東野戰軍前委領導下進行支前后勤工作的。陳毅同志堅定地執行黨中央的戰略方針,卓越地貫徹了毛澤東同志的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他在統率華東野戰軍、地方武裝和廣大民兵痛殲蔣軍的緊張戰斗中,及時指導我們堅決依靠、發動和組織廣大群眾,完成支前后勤任務、滿足前線供應。認真教育部隊愛惜解放區的人力和物力,配合全國解放軍,去奪取全局的勝利。
1946年5月,華中分局派我去蘇中地區參加土地改革運動。6月,蔣介石悍然發動全面內戰,開始向我解放區大舉進犯。7月,全面進攻華中蘇皖解放區。自衛戰爭開始,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同志、政治委員譚震林同志,指揮華中野戰軍進行了“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殲敵六個半旅,約5萬余人,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樹立了自衛戰爭必勝的信心。當時蘇中地區正在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為了保田保家,一面堅持生產、土改,一面出兵、出糧,組織十多萬民工,運送糧、彈,轉運傷員,全力支援前線,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供應前方,保証了戰役的勝利進行,創造了土改、支前、生產三不誤的經驗。粟裕和譚震林同志指示我及時傳播這個經驗,從而大大加快了蘇中土地改革的步伐。
當時,野戰部隊可能隨戰局發展轉移,根據這一情況,粟裕同志和譚震林同志指示地方上要在蔣軍可能侵佔的地區,結合土地改革,進行調查研究,有計劃地鎮壓敵特和暗藏的地主還鄉團分子,主動扑滅蔣軍推行“頑化”於未發之前。這樣就使解放區軍民在主力轉移后能夠比較順利地在敵后堅持游擊戰爭。以后蘇中各級黨委在華中分局領導下,總結推廣了在敵人進攻中加速土地改革,結合生產、支前、武裝群眾堅持地區斗爭的經驗,對華中全區的工作推動很大。
8月底,陳毅同志率領山東野戰軍由淮北泗縣東移休整。華中分局通知我北返兩淮,負責組織北線后勤工作。我當即趕到駐在淮陰、泗陽間的山東野戰軍司令部陳毅司令員處領受任務。這是陳毅同志1945年10月從延安回來后我們第一次見面。他看到我很高興,作了許多重要指示,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除了對我說明泗縣戰斗情況和當時敵情以外,特別強調加快土地改革、發動群眾支援戰爭。他說,人民的支援是戰爭取勝的重要環節。他談到淮北部分地區土改運動中由於缺乏經驗,曾出現機械階段論和拖延土改的缺點。我向他匯報了蘇中加速土改、組織生產、支援前線的情況。他說,象蘇中這樣辦就好。他還談到土地改革中,必須團結中農。說鄧子恢同志所提“中間不動,兩頭平”的方針是正確的,對貫徹執行中央“五四指示”,加快土地改革是有利的。他要我們建立強有力的支前后勤機構,要求地方黨政領導搞好土改,發動群眾﹔迅速將人力、財力、物力組織起來,這是首先要做好的。接著,他讓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宋時輪同志談了部隊需要供應的若干事項。
我向華中分局鄧子恢同志匯報了陳毅同志的指示,華中分局作了加速土改,加強支前工作和接近敵人地區堅持斗爭准備的部署,並由我主持召開了北線后勤工作會議,按陳毅同志指示作了具體安排。
這時正是蔣介石向解放區全面進攻的初期,作戰規模比抗日戰爭時期大多了,參戰的部隊也比以前多。過去通常是若干個團聯合作戰,現在是幾十個團協同作戰。加之戰線不固定,戰況緊張多變,保証我軍戰爭需要是多方面的,工作也是復雜的。當時我們在思想上、組織上、工作上准備都很不足,缺乏經驗,因而在戰爭初期,前線供應比較被動。無論在彈藥前運、傷員后送或部隊交通運輸方面,都不能及時地滿足部隊需要,使我軍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為了扭轉華中戰場初期供應上這種被動局面,陳毅同志給了有力的指導。他十分注意了解我們的工作情況。他認為要抓住華中各地土地改革普遍展開的有利形勢,進一步把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起來,按戰爭需要進行有計劃的調度。應選派較強的干部充實后勤機構,組織和帶領民工,做好支前工作。為了便於我軍機動作戰,陳毅同志還派人送手令給我們,要我們迅速完成鹽河架橋任務。陳毅同志的指示,華中分局的及時督促,是使我們工作由被動逐步轉向主動的關鍵。這時,華中黨政工作,在華中分局領導下,迅速地轉入了戰時軌道。
9月中旬,我軍主動放棄淮陰。10月初,華中野戰軍在完成蘇中殲敵任務后,開始北上與山東野戰軍會師。11月,我軍在漣水重創敵七十四師后,在漣水西北陳師庵召開了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的干部會。會上,陳毅同志作了《華中三個月自衛戰爭總結和今后任務》的報告。報告充分體現了陳毅同志遠大敏銳的戰略眼光,靈活求實的策略思想和滿懷信心的革命樂觀主義。陳毅同志號召全軍認真學習毛主席制定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樹立高度集中統一的思想,消除由於主動放棄淮陰所產生的埋怨、懷疑情緒。這時,戰爭逐步向山東解放區中心推移,戰線逐步縮短,華中、山東野戰軍逐步統一於陳毅、粟裕、譚震林同志的指揮之下。為了適應更大規模的作戰,我們按照陳毅同志的指示,整頓了支前后勤工作,健全了華中北線后勤司令部,建立各種工作制度,統一調度淮海、鹽阜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山東支前機構也給我們支援了部分糧草和民工,增強了我們的供應力量。這就使我們能夠在1946年冬和1947年初比較充分地供應了參加宿北戰役、魯南戰役部隊的需要。
第二階段,粉碎敵人重點進攻(1947年3月至8月)
1947年1月下旬,根據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組為華東野戰軍。陳毅同志為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前委書記。張雲逸、粟裕同志為野戰軍副司令員,譚震林同志為副政委。
從萊蕪戰役到南麻、臨朐戰役,戰爭在山東老解放區進行。回旋地帶比華中大,部隊也增加一倍多,達到35萬人。據1947年7月份統計,前后吃糧人數達100多萬人。華東局根據前一個時期的經驗,在部隊轉移到山東以后,立即成立了山東省支前委員會,以郭子化同志為主任,以劉瑞龍、馮平、朱則民等為副主任,建立了前方辦事處,委任我為省支委前方辦事處主任,隨野戰軍司令部行動。在民工方面組織了常備民工和預備民工。糧食作了三線部署。部隊有兵站,民工建立了民站。民兵在支前中發揮了更大作用,萊蕪戰役出動了40多個團。孟良崮戰役使用40多萬民兵,沂水坦埠一線由民兵警衛。在幾個戰役中,民工都起了極大作用。這時陳毅軍長寫了一篇《如何愛護民工》的文章,對部隊、地方、特別是支前后勤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1947年初,我軍集中優勢兵力,在山東臨沂以西地區,發起魯南戰役。首殲蔣軍整編第二十六師及第一快速縱隊於嶧縣以東。第二階段又在棗庄全殲蔣軍整編第五十一師。戰役期間,山東幾十萬民工奮勇支前,但對“民伕”這個舊社會因襲下來的稱呼,群眾很不滿意。陳毅同志知道后,立即電示:“民伕”是剝削階級、舊軍隊奴役人民的稱呼,以后要改稱“民工”。從此,就沒有人再稱“民伕”了。
魯南大捷后,我山東及華中野戰軍在臨沂地區集中休整。華東主要戰場轉移到山東境內,這時蔣介石誤認我軍續戰能力不強,匆忙制定所謂“魯南會戰計劃”。在隴海線和膠濟線調來29個旅(師)的兵力,南北對進,妄圖逼我在臨沂附近決戰。
經過七個月的戰爭鍛煉,華東黨政軍各個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顯著進步,同時由於教育不夠,在部分干部中也滋長了驕傲情緒和部分部隊中出現紀律鬆懈現象。因戰場擴大,華東解放區縮小一半,山東人民負擔相應加重。鑒於這些情況,華東局領導黨政軍採取一系列措施,向干部傳達了黨中央指示,動員全黨全軍為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為爭取革命戰爭的勝利而斗爭。號召山東人民再接再厲全力進行土改、生產和支前,發展和加強民兵,保衛解放區和土改成果。
華東野戰軍前委在臨沂附近召開了干部會議,陳毅同志在會上作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報告。報告強調指出,必須建立整體觀念,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指揮,要貫徹人民軍隊的建軍路線,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強調提高全軍的群眾觀點和紀律觀念,積極參加農村土改斗爭,進一步加強軍民團結﹔實行以戰養戰,明確樹立我們的兵員、武器、彈藥取之於敵的思想,反對任意損壞繳獲物資的傾向﹔實行以戰養戰,以戰教戰,打一仗,進一步。
針對敵人進攻臨沂的部署,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作了相應指示。華野前委決定誘敵進到適當地點,選其突出的一路聚而殲之。全軍為此進行了各項准備。
1月底,徐州以東隴海線之敵北犯,李仙洲集團自膠濟線南犯,企圖在沂蒙山區與我主力決戰。毛澤東同志指示,敵人愈深入愈好,我們打的愈遲愈好,不求急效。必要時可放棄臨沂。華東野戰軍前委建議,甩開隴海之敵,置蔣軍重兵於無用之地,我軍迅速揮戈北上,求殲南下之李仙洲集團。經毛主席同意,華東野戰軍除以兩個縱隊在臨沂附近阻擊南線之敵外,主力千2月中旬冒嚴寒兼程北上,日行百裡,全速前進。山東省支前委員會,一面電示魯中區黨委動員廣大群眾全力支援部隊,一面急調已向臨沂地區集中的支前隊伍,掉頭北上。一路上,廣大群眾情緒熱烈高漲,保証了我軍在長途行軍中的供應。地方武裝、民兵協助偵察敵情,封鎖消息,保証了野戰軍的隱蔽開進。由於人民群眾的支援和警戒,當時幾十萬人的大部隊向北移動,敵人一點都不知道。蔣介石錯誤地判斷我軍將要西進,急令北線敵軍迅速南下。等到北線敵人發覺時,我大軍已到了他們面前。
2月19日,我主力部隊合圍李仙洲集團於萊蕪地區,20日全線進攻,23日全殲該敵,共56000多人,活捉了李仙洲。
萊蕪戰役中,山東解放區人民在戰區緊急多變的情況下,經受了考驗。在前線服務的民工達60多萬,魯中的黨政軍民更全力以赴,迅速為我軍幾十萬人組織了糧草供應,出動了40多個子弟兵團參戰,有力地配合野戰軍作戰,保証了戰役的勝利。部隊每到一地,老鄉們紛紛送糧、做鞋,家家戶戶為戰士們烙做各種各樣的煎餅。有山東老百姓喜歡吃的大裹煎餅、小米煎餅、玉米煎餅、小麥煎餅和高粱酸煎餅。當時人民群眾熱烈支援前線的情景,至今仍令人難忘。
萊蕪戰役后,蔣介石已無力進行全面進攻,被迫對陝北、山東實行重點進攻。自我軍主力北移山東,華中地區暫成敵后,整個華東解放區縮小了一半。解放戰爭的規模愈來愈大,山東人民負擔加重了,這樣,戰爭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長期堅持的問題。
遵照黨中央的指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前委於3月中旬在淄川大礦地召開了干部會議,傳達中央和華東局的指示,總結萊蕪戰役的經驗。在此期間,還分別召開了政治工作、參謀工作、后勤工作會議。全軍進行了緊張的整訓。會議上研究了山東戰場我軍作戰的需要和山東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長期供應的可能性,以及我軍如何繼續貫徹“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方針。當時我軍高度集中,已有大兵團作戰經驗,裝備有了改善,戰斗力顯著提高。按照當時我軍戰時的口糧標准(每人1個月45斤)和戰時的民工需要(一兵三工)計算,山東解放區支前的人力和物力仍然是比較充裕的。雖然解放區還存在困難,隻要做好工作,堅持長期斗爭,粉碎敵人進攻是可能的。陳毅同志囑我按照前委討論決定的精神,以陳、粟、譚的名義起草了向黨中央毛主席反映情況的電稿。
當時代表華東局主持和領導后方動員、組織和調度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工作的是饒漱石、張雲逸、鄧子恢、張鼎丞、曾山等人。華東局從多方面為我軍戰勝敵人創造了物質條件。山東解放區當時最重要的是加強戰爭動員和組織工作,在全黨、全軍、全解放區人民中確立自力更生,長期打算,以戰養戰,增產節約,全力支前的觀點,加速土改進程,不失時機地發展生產,使土改、生產、支前緊密結合。在廣大農民獲得土地和發展生產的基礎上,科學地組織支前力量,就能夠做到支前人力、物力不枯竭,源源不斷地供應戰爭的需要,改善解放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
根據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前委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指示,我們及時地改變了前一時期單靠就地取給,就地供應的辦法。決定在全解放區范圍內統一計劃,統一調度,把分散的人力、物力組織起來使用。為適應戰爭情況和任務多變的特點,我們實行了常備民工、二線民工和三線臨時民工相結合的完整體制。糧食補給也按照戰局的可能發展作了三線部署。野戰軍各部隊按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隨軍民工。軍隊打到哪裡,常備民工就跟到哪裡,機動靈活,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地方上,准備了二線民工。戰區組織臨時民工就近服務。陳毅同志為此曾專門寫了文章推廣常備民工制的經驗。
在支前力量使用上,實行合理負擔和厲行節約的政策。有計劃地動員民工,組織支前工合理負擔,充分動員男女整半勞動力參加生產。給缺乏勞動力的軍屬、工屬代耕代種,做到生產、支前兩不誤。這對於部隊在前線安心打仗,減少前線民工的后顧之憂關系很大。我們還注意了在努力增加糧食生產的同時,做到嚴格制度,按照實際需要要民工,領糧食,領物資,反對浮報冒領。能夠少要就少要,保持一定的機動數量,保証戰爭的正常供應。
陳毅、粟裕、譚震林同志和前委的其他領導同志都強調整頓和加強部隊紀律。地方上發動擁軍優屬運動,部隊同時開展了擁政愛民運動。號召全軍愛護解放區的一草一木,愛惜人力物力,適當減輕人民負擔,加強軍民團結,堅決貫徹以戰養戰的方針。
5月中旬,蔣軍以自評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張靈甫部為骨干,猖狂進犯魯中山區,其中七十四師突出於左右友鄰之前,直逼我坦埠前沿陣地。當時,陳毅同志和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駐在坦埠東北之西王庄。那時王庄山溝中桃花盛開如海,陳毅同志非常高興地與張茜同志、陳士榘同志和我一起在桃花叢中照了相。他非常風趣地把七十四師比作“喂肥了的豬自己送上門來”。提出了“活捉張靈甫”的口號,發起了孟良崮戰役。粟裕同志輔助陳毅同志指揮了這個戰役,孟良崮戰役於5月13日開始,到16日結束,一舉全殲七十四師3萬多人。戰役期間,魯中及其他各地的支前力量,共有7萬隨軍民工、15萬二線民工、69萬臨時民工,組成了一支龐大的支前隊伍。他們不顧敵機、敵炮的襲擊,日夜不停地搶運傷員,趕運糧食、彈藥,保証了戰役的勝利。在七十四師進犯時,我解放區實行了徹底的空室清野。敵軍每到一處,找不到吃的,找不到人,一籌莫展,進退兩難。當敵人被我軍層層包圍起來時,戰區人民迅速趕回來,參加支前后勤工作。
1947年6月,華東野戰軍前委任命我為華東野戰軍第二副參謀長兼后勤司令。
1947年8月,華東野戰軍在基本上粉碎蔣軍在山東的重點進攻后,主力組成外線兵團,轉入外線作戰。9月,劉鄧大軍(即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中原野戰軍)渡過黃河,跨越隴海路挺進大別山區,揭開了我軍大反攻的序幕。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由陳毅、粟裕同志率領挺進魯西南,南下豫皖蘇,配合劉鄧大軍作戰。
為了解決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遠離后方所產生的難以保証正常供應的困難,我們按照陳毅同志和前委的指示,動員和組織全軍人人都做后勤保障工作。每人攜帶1天至3天的口糧,攜帶一定基數的彈藥。認真搜集戰利品,堅決貫徹以戰養戰的方針,“一切繳獲要歸公”。做到在一般情況下不缺口糧,不缺彈藥。各級部隊都組織工作隊(小組)自己籌糧籌草。發動群眾參加解放區建設。毛澤東同志指示:“把戰爭后方放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依靠群眾解決困難。”
在部隊遇到難以保証正常供應的情況時,華東局在陳毅、張雲逸、鄧子恢、曾山同志倡導下,曾經及時地採取緊急措施,度過了難關。1947年8月,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南下豫皖蘇邊區。南下途中,有兩件事粟裕同志給我印象很深。
一是關於精簡野戰軍直屬單位給夏光、王德、劉先勝同志和我的信,信中說﹔
野直太龐大,昨晚常備行軍,即混亂不堪,如將來戰略行軍或戰斗轉移就更麻煩,甚至有危險。茲特提出如下意見以供整理參考:
1.繼續精簡,充實戰斗連隊。但精簡要能收效,必須精簡干部,才能精簡雜務人員,以充實連隊。
2.各部門工作雜務人員,應首先定出其每人每日應服務多少時間來定數額,不能先定數額就去工作,否則人多事少,並應盡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3.供給部無東西可供。除少數會計人員外,其余可分散到當地各分區埋伏,既可減少龐雜,又可使他們與地方聯系,而進行一些購制補給品工作。
4.衛生部之醫院,亦可分散設於各分區接收傷員,僅要其負責人及轉運站隨隊行動即可。
5.政治部人員除分到各分區外,可抽出一批組織民運隊,准備隨各分遣隊(擬派一,四縱出去任分遣)行動,以便進行群眾工作。
6.以后直屬隊以及各縱隊出發,應嚴密地定路線及分梯隊出發(如一大隊7時出發至8時走完,二大隊8時出發至8時半走完),以人數多寡定時間長短,以免擁擠與疲勞。
以上各點供參考,如同意,請計劃行之。
粟裕 17日上午
這是粟裕同志在戰爭中考慮問題周密細致、從嚴治軍的一個范例。
另一件事是同年9月7日,粟裕同志關於沙土集戰役給我的信。沙土集戰役是我華野外線兵團轉入戰略進攻后的第一仗。經兩天戰斗,全殲蔣軍五十七師,打開了南下的通路。
粟裕同志給我的信上說﹔
劉參謀長瑞龍同志:
我們正包圍攻擊五十七師於沙土集、雙廟及其以北地區,但參戰部隊除六縱有迫炮彈外(十縱任鉗制),其余均無炮彈,對作戰影響甚大。而此戰又關系我軍今后之能否在魯西南站腳的重大關鍵。因此,請盡一切努力,迅速將迫炮及山炮、六○炮彈往前送,越快越好,越能往前送越好,望切實辦到,萬勿延誤,至盼至盼。
並致
敬禮
粟裕9月7日晨
信后又附具體指示說﹔
“迫炮彈不必全部發光。給一、三、四、八縱每門炮配40發至50發即可,多余的炮彈暫留河北。手榴彈每人發四枚,余數亦存河北岸。各色子彈則可全部發完。炸藥如到得多,則每縱可發5000斤,否則按已到數平均分發。小炮彈每炮限30發,余數暫存。六○炮彈可全部發出。
我接指示后,立即調用一切運輸力量,如數將彈藥運到前線,滿足了戰役的需要。
這件事,給我很大教育。使我感到粟裕同志不僅從戰略上部署戰役,而且切實從事戰役的組織和指導,隨時了解戰役的補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有力措施,迅速給以解決。
由於華東黨政軍系統堅決實行了精簡編制,調整供給標准,清理資財三大方案,在全黨全民中開展了生產救災運動,戰勝蔣災、天災,保証了前線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