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教育革命”【2】

作者:羅平漢    發布時間:2014-12-03    來源:黨史文苑
分享到 :

“教育史上亙古未有的奇跡”

“大躍進”啟動后,各地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這年2月27日至3月6日,教育部等單位在北京召開全國十八省市掃盲先進單位代表會,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掃除文盲協會會長陳毅在講話中指出,從這次參加會議的67個掃盲先進單位的典型經驗來看,中國的文盲是完全可以在五年至七年之內掃除掉的。陳毅要求來一個文化上的“原子爆炸”,並且說,對掃盲工作抱悲觀者已經站不住腳了,樂觀論者很吃香,農業前進了,掃盲也要前進,來一個齊頭並進,隻有這樣才能符合全國各方面的大躍進的形勢。會議提出:全國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內基本上掃除青壯年文盲﹔在兩三年內基本上掃除職工和干部中的文盲﹔五年內基本上掃除農民和市民中的青壯年文盲。

這次會議之后,各地關於掃盲工作的好消息,接二連三傳了出來。河南登封縣宣布:全縣84325個掃盲對象中,有68516人考試及格,佔81.2%,勝利完成了數千年來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還有15809個文盲正夜以繼日地進行突擊學習,決心要在三月底全部掃完。5月初,黑龍江省成為全國第一個“基本掃除文盲”的省份。《人民日報》介紹說,這個一向被認為文盲最多的省份,已基本完成了青壯年掃除文盲的任務,全省86%以上的青壯年工人和81%以上的青壯年農民都認識了1500字以上,普遍做到了“四會”,即會讀、會寫、會講、會用,掃盲對象都能看懂通俗的報刊,還能夠記賬、寫信、寫短文,有不少人還學會了寫工作報告。

與此同時,新華社報道說,根據北京、江蘇、安徽、山西、河北、黑龍江等14個省、市的統計,已有4600多萬文盲參加學習。不少地方現有青壯年文盲幾乎全部入學。江蘇省7個市和7個專區已有847.2萬人入學。河北省保定、容城、定縣等35個縣、市都有90%以上的青壯年文盲參加學習。除黑龍江省已基本掃除文盲外,河南省已有54個縣市和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山西的新絳、安邑(今運城)、臨猗、芮城、稷山,山東的莘縣,遼寧的金縣和旅大市等縣市也基本上掃除了青壯年文盲。此外,哈爾濱、齊齊哈爾、吉林等市已經基本上掃除了職工中的文盲。

半個月后,《人民日報》又報道說,河南掃除文盲與開展工農業余文化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規模宏偉的群眾性運動,全省有工人、農民、干部以及城市勞動者850多萬人參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掃盲識字學習,佔青壯年文盲、半文盲總數的97.5%,截至5月1日,已經出現了69個基本無文盲縣、市。而湖南省全省已有138萬職工、農民、市民擺脫了文盲狀態,出現了34個無盲鄉鎮和一批廠礦、街道居民無盲單位。上海市參加掃盲學習的人數約13萬到14萬人,佔職工文盲80%以上。據14個區不完全的統計,目前已有600多個工廠基本上掃除了文盲。

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用革命精神掃除文盲》的社論,宣布全國據河南、山西、安徽、福建、吉林、浙江等18個省市不完全的統計,文盲入學人數已達6100萬人,到4月底,全國已有137個縣基本上掃除了文盲。社論認為,雖然掃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全國各地的情況還很不平衡,掃盲運動在一些地方發展得很快而在另一些地方卻進展得很慢。這些進展很慢的地方,應當像那些先進地區一樣,抓住生產高潮促進文化高潮的有利時機,以生產為中心,帶動各項工作,包括掃盲工作的大躍進。社論強調,要在今后五年到十年,甚至更短一點的時間內掃除青壯年文盲,不造幾個高潮,不來幾個躍進,而依舊照前幾年那樣,每年隻掃除幾百萬文盲,那就會無法完成這個任務。

果不其然,掃盲“大躍進”很快就到來了。河南省在9月25日宣布,已經基本成為無文盲省。全省當年掃除文盲856萬人,等於過去8年掃盲總和的4倍多。到20日止,全省120多個縣市,從14歲到40歲的青壯年中已有94.2%擺脫了文盲狀態,並有20多個縣市脫盲群眾的范圍已擴大到45歲或50歲。掃盲畢業的群眾一般都能識1500到3000字,能讀通俗讀物,能寫三五百字的文章。福建亦同時宣布,經過廣大群眾的10個月勤學苦練,福建省已基本上成為無文盲省。到9月中旬止,全省共已掃除青壯年文盲479.8萬多人,佔青壯年文盲總數91%。

隻過了5天,山西、江蘇、廣東、湖南也宣布基本掃除了文盲。其中山西全省已有青壯年掃盲畢業學員450多萬人,佔青壯年總數的89.14%。江蘇全省到國慶前夕已掃除青壯年文盲827.1萬多人,佔青壯年文盲總數的87%。廣東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全省掃除了524.5萬文盲,這個數字相當於解放8年來所掃除文盲總和的10倍。湖南全省1400多萬名青壯年中,已有85.25%的人擺脫了文盲狀態。

10月1日,《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宣布:從1月到8月底為止,全國共掃除文盲8900多萬人,比過去8年中掃除文盲總數還多兩倍,全國已有67.2%的縣市基本上消滅了文盲。並認為這是“教育史上亙古未有的奇跡”。這些數據自然有相當大的水分,不過這一年的掃盲工作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約有4000萬人基本掃除了文盲,不是當時所宣傳的近1億人。

在掃盲“大躍進”的同時,1958年全國農村還出現一股大辦紅專大學的熱潮。所謂紅專大學,其實就是農民業余學校。

這年5月1日,吉林延吉縣東盛鄉成立了“大躍進”中第一所紅專大學——黎明業余農業大學。這是當年一所相對比較正規的農民業余大學,第一批入學的有51名學生,都是幾年來參加農業生產的高中畢業生和參加農業生產或參加基層工作3年到8年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農民和鄉干部。學習年限為3年,分6個學期學習政治和12門高等農業學校的專業課程,包括土壤學、農業化學、農業生產機械學、耕作學、作物栽培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虫學、作物選種學、果樹及蔬菜學、畜牧學等。學校由鄉、縣各部門和延邊大學農學院代表組成的理事會領導,教員由鄰近的延邊大學農學院的11名講師和助教兼任,每周以兩個半天時間借用鄉內中學課堂集中講課。

5月17日,河北徐水縣宣布成立徐水縣立大學。這個縣辦大學有學生和教職員170多人,第一學期入學的150名學生分兩個班教學。其中的正規班40多人,除文理基礎課程外,設有土壤、昆虫等6個學科,學生修業期限4年,學生修業期滿后,將由縣主管機關分配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建設和農業科學研究。另一個班是附設的農業中學師資訓練班,共有學員100多人,學習內容主要是土壤改良、農業灌溉、合理施肥、鍋駝機和煤氣機的使用修理、水利和沼氣發電等基本知識及操作技術,規定學生學習期滿后由縣介紹到農業中學去擔任教師。

6月初,河南孟津縣也創辦了一所綜合性的紅專大學。“這所大學沒有固定的校舍,也沒有大學應有的一切設備,它的6個學院和42個科分設在縣人民委員會直屬各有關部門和全縣各地”,正副校長分別由孟津縣縣長和中共縣委宣傳部長擔任,縣委書記、縣長、各部門負責干部和主要技術干部都是教員。這個紅專大學設有農學院、工學院、財經學院、政教學院、醫學院、師范學院,其中農學院設在縣人民委員會農業局,政教學院設在縣委宣傳部,而醫學院的正骨科就設在平樂鄉正骨醫院,農學院的棉花科就設在翟泉農業社。“學習時間不固定,多者兩年,少者十天半月,主要是根據具體情況和當前的生產需要而定”。自此之后,各式各樣的縣辦、鄉辦甚至社辦紅專大學不時見諸報端。1958年10月1日,《光明日報》以《數十萬紅專學校和紅專大學在農村建立》為題,報道了全國紅專學校的發展情況。報道說,據不完全統計,農村中的紅專學校和紅專大學已達34.9萬余所,參加學習的達2000余萬人。不過,對於這些數據自然不可當真,當年的所謂紅專大學,多數不過是挂上一塊牌子而已。

“將來勢必每個縣有一所大學”

除了那些並非大學的紅專大學外,1958年高等學校在數量上確實來了一個大躍進。

這年3月,中央文教小組組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在中共江蘇省委召開的民辦農業中學座談會上指出:“要開始打算每個專區辦幾個大學。有人提出民辦大學,志氣很好,一個專區幾百萬人,為什麼不能辦?每個專區有幾百萬人口,沒有高等學校算什麼樣子?我看要辦幾個好。”他還說,辦大學不要那麼害怕,我來破除一下迷信。我在交大讀過書,現在交大了不起吧,有50多年的歷史。那時還請了幾個外國人來教書。其實就請了幾個助教。所以,辦大學沒有什麼了不起,辦辦就會辦成了。各個專區都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現在不考慮,將來要被動。

在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陸定一又談到了大辦大學的問題。他說,15年把高等教育普及起來,起先每個省辦幾個高等學校,以后每個專區都辦幾個高等學校,再以后,每個縣、每個鄉,凡是有條件的都辦起來。辦高等學校沒有什麼神秘,不要害怕。辦高等學校,要有教授,不要去請那些名角,可以請些有相當程度的年輕人來教。南京有一批高中畢業生,請了個講師,就辦起半工半讀的民辦大學來了。河南有個合作社,有一批高中畢業生,依靠水利局的干部,就辦了一所民辦水利學院。這些新事物,我們要去研究推廣。

同年6月,劉少奇在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指示中,也專門講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縣辦大學,將來勢必每個縣有一所大學,准備十年達到這個目的。現在是否給每個縣派一個、兩個或幾個大學生,這樣學校就可以辦起來了。世界上第一個辦大學的總不是大學生吧?現在有一個大學生,大學就應該好辦了。一個縣,既辦了大學就要辦高中,既辦了高中就要辦初中,既辦了初中就要普及小學。”

在這個敢想敢說敢干的“大躍進”年代,既然中央領導人都表示省、專(區)、縣都可以辦大學,並且15年要普及高等教育,一些地方乃聞風而動,大辦大學起來。從這年4月到5月底,據不完全統計,江蘇、廣東、吉林、湖南、福建、浙江、江西、河南、河北、黑龍江、陝西、遼寧、貴州、甘肅、湖北、山西、北京等17個省、市,新舉辦的大學、專科學校達130多所。

6月24日,《光明日報》在《打破迷信,在專區和縣大辦高等學校》的通欄標題下,介紹了各地籌建一大批高等學校情況,黑龍江僅合江地區就計劃籌辦16所高校,其中有工業大學、農業大學、農學院、水利學院、師范學院等。浙江計劃籌建29所高等學校,其中有綜合性的杭州大學,專門培養林業人才的浙江林學院,設在舟山漁場的浙江水產學院,以及浙江紡織專科學校、浙江第二師范學院和浙江第二醫學院等。江西計劃籌辦27所高校,其中包括江西大學、江西工學院、江西財經學院、江西水利學院、江西政法學院等。

黑龍江鶴崗市的鶴崗大學,就是這類新辦起的大學的一個典型。7月5日,《光明日報》報道說,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期間,參加會議的中共鶴崗市委第一書記給市委寫信,介紹了大會提出的向文化革命和技術革命進軍的情況,認為要把籌辦鶴崗大學擺到議事日程。市委宣傳部隨即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對某些教育干部對辦大學的神秘觀點以及迷信思想和自卑思想進行了嚴肅的批判”,在統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制訂了辦大學的方案,后又經過市委討論,決定鶴崗大學暫設採煤礦、地質、機電、化工、醫學、文學6個系的本科和專修科,修業期限本科5年、專修科3年,招收的對象除由廠礦企業、機關學校、群眾團體根據條件保送外,凡是中等專業學校、高中畢業的學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社會青年都可以報考,計劃招收300人左右,其中工農成分應佔80%—90%。

鶴崗市委還決定由市委書記處一名書記擔任鶴崗大學的校長兼黨委書記,鶴崗礦務局干部處的副處長擔任教務處長,6個系的主任由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擔任,例如文學系主任由市文教局長擔任,兩天之內騰出市第二招待所作校舍,桌椅板凳由各機關、廠礦企業支援。在辦大學的過程中,除了制作校牌時花了1元7角錢外,其他一個錢也沒有花。沒有教授就到哈爾濱的大學去求援借用,一般教師採取“大學生教大學生”“高年級教低年級”“專職教員和兼職教員”的辦法解決,從各機關選拔了7名大學生擔任專職教員,負責基礎課程的教學,專業課教師則由醫院的醫生和礦務局的工程師、化驗員、技師等擔任。如此這般,隻花了7天的時間,鶴崗大學就辦起來了。

同一天,《光明日報》為鶴崗大學的創辦配發了《專、縣辦大學的優越性》的社論,認為“專區、縣辦大學,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既然是新事,也就要用新的辦法——革命的辦法來辦”。“這類學校都是由地方以自力更生的革命英雄氣概辦起來的,並沒有向領導部門要教授,要設備。”其優越性在於:第一,黨委領導,政治挂帥,紅旗插得很鮮明。第二,學校面向地方,面向生產,辦學的目的非常明確。第三,多快好省,貫徹了勤儉辦學的原則。有的利用原有的高中、中級師范、中等專業學校,以“戴帽子”辦法創建起來,和原來的學校仍在一起,一套機構,一套人馬,一套校舍設備。第四,敢想敢做,不落陳規,富有創造性。

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應當大力發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爭取在15年左右的時間內,基本上做到使全國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條件的和自願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這個目標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各地為了響應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號召,紛紛因陋就簡創辦各類大專院校。全國高等學校的數量,由1957年的200多所上升到1000余所,新辦高等學校800余所,在校學生人數比1957年增加三分之二。

這些新辦的大學,除一部分是省辦的外,大部分是專署和縣辦的,也有少數是廠礦辦的。這些學校主要是採取如下幾種辦法辦起的:一是中央和外省市幫助建立的一些骨干學校,比如內蒙古、新疆、貴州等新辦的高等學校﹔二是將原來一些高校的院系分設另建學校,例如廣東將華南工學院的化學系獨立成立化工學院,江蘇省將南京工學院的食品工業系獨立成立食品學院﹔三是將中等專業學校戴帽子,改設高等學校,這年新辦的高校不少屬於這種情況﹔四是將現有的高等學校設立分校﹔五是地方廠礦企業舉辦的高等學校﹔六是普通中學抽調教師擔任基礎課教師,籌建高等學校。

在“大躍進”中辦起的這些“大學”,其實多數是中專、中學戴帽改稱的,並不具備大學條件,在后來的國民經濟調整中,大多相繼停辦。○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