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前發:擔當與成就【2】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原標題:擔當與成就: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作者:曹前發    發布時間:2015-08-2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正確的政治方針和軍事方針,毛澤東的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為全民族抗戰指明了方向

1938年,毛澤東撰寫的指導全國抗戰的綱領性文獻《論持久戰》

 

全國抗戰一開始,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成為引領全民族抗戰的指南。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當時,華北平原上的一個庄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這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誓言。

抗戰中,毛澤東始終堅持人民戰爭路線。他說:“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實行了毛澤東提出的人民戰爭路線,並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才能夠長期堅持抗日戰爭,並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最后走向勝利。

中國共產黨提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中共中央在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上號召全黨“准備著長時間同敵人奮斗”,“為著同敵人作持久戰而准備自己的艱苦工作”。在會后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毛澤東強調:“要打倒敵人必須准備作持久戰。”1937年8月11日,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在國民政府軍委會軍政部談話會上指出:全國抗戰在戰略上要實行持久防御。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1938年5月,毛澤東撰寫《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指出中國必須、也能夠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持久戰必須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強調持久戰的基礎是廣大民眾。《論持久戰》猶如一輪朝陽,撥開了人們心頭上的迷霧,指明了戰爭的前途,大大堅定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全國抗戰形勢的后來發展完全証實了毛澤東的英明論斷。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對日作戰方針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實踐証明,毛澤東倡導的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人民軍隊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的最好的作戰形式,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經過10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鍛煉成長的紅軍,它的政治優勢就是發動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它的軍事優勢就是打游擊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抗戰剛開始時,人民軍隊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在內,隻有4萬多人。如果將這4萬多人的軍隊擺到正面戰場與日軍打正規戰,硬拼消耗,很快就會拼光,這樣無益於抗戰全局。但是,打游擊戰,這4萬多人就成了4萬多個火種,散播到敵后廣大的土地上,可以組織起千百萬群眾、點燃起燎原的烈火。實行游擊戰爭,充分動員和高度發揮全民的力量,去同敵人進行斗爭,在戰爭中壯大發展自己,消耗和削弱敵人,逐步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最后完全戰勝敵人。中國共產黨提出實施的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獨立自主游擊戰的戰略戰術,指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從思想上武裝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抗日軍民,進而堅定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指引全民族抗戰一步步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