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草地征程【3】

作者:裴周玉    發布時間:2015-10-08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3)缺少糧食沒有食物

  十一團進入毛兒蓋,准備過草地前,部隊就經常吃不飽肚子,而過草地每人要籌集10斤糧其困難更大。因無錢也無處可購買,就是麥田的麥子也早被前衛部隊收買光了,我們就是走出十多裡地,也很難收到麥子。十一團政治處二十余人費了幾天的時間,才收到100余斤生青稞麥子,晒干后每人分不到5斤,有的連隊隻分到三四斤干糧,就憑這點糧食,要渡過七天的草地,其飢餓難忍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紅軍戰士每天餓得難忍時,就像牛羊一樣,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喝幾口冷水,或拔青草、摘樹葉和挖草根當作干糧邊走邊吃。我隻有5斤干糧,而且還要救濟危難的戰友,所以也要靠野草、樹葉作主糧。每天到達宿營地,再疲勞也要找青草、樹葉或草根,用洗臉盆熬成稀湯,作一頓“好飯”吃飽肚子。而吃下后惡心、嘔吐、或肚子膨脹發痛得打滾是常事,而第二天照樣拔來煮著吃。若遇上干燥的地方宿營時,每個人都想找到一點食物充飢,如找老鼠洞,挖出老鼠熬湯解解饞,或揀香菇,找野菜等。至於有皮帶或皮鞋者,雖然數量極少,但都要把它煮熟吃光。途中遇有前面部隊死馬的骨頭,也要把血淋淋的骨頭搶來啃著充飢。特別是掉隊的傷病員,攜帶的干糧更少,隻能依靠別人救濟一點干糧度日,但救濟的數量有限,隻好靠喝冷水,吃野菜,樹葉充飢,遇有前面部隊人員或馬匹拉下的糞便中還未消化的麥粒,也顧不得洗干淨,就揀起來往嘴裡塞,雖然採用各種辦法來解決飢餓問題,但仍有許多掉隊人員未能走出草地。

  在嚴寒地帶與缺少糧食的情況下,每天燒上一次開水,或熬一頓青草、樹葉稀湯喝,有助於增加身體的熱量,所以過草地時,要求各人攜帶准備燒水做飯的工具,並要求攜帶三五斤干柴,以備在缺柴草的水網地帶燒開水做飯之用。因此每到宿營地后,大家就自己動手用泥塊或草蔸壘爐灶,燒開水做飯,而做飯的工具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茶缸、洋瓷大碗、洗臉盆、炒瓢。草地的水,都有腐臭味,喝下去嘔吐、惡心,但為了緩解飢餓,水的臭味再大也得用它做飯燒開水解渴,並且都把晚上這頓煮熟的青草稀湯當作每天一次最好的享受和安慰。特別是做飯時,見到無邊無際、長蛇陣一樣的火堆,到處閃爍發亮的情景時,大家的情緒又高漲起來,此起彼伏的說笑聲與歌聲,又響徹雲霄。一切飢餓疲勞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4)晚上沒有地方睡覺

  在草地上餓著肚子每天行軍五六十裡,到了晚上能找到一個干燥舒適地方睡一覺,也是每個人最大的希望和恢復疲勞的好機會。可是水草地,多是水深沒膝蓋,或泥漿很深,或雙腳踩下去能冒出水來的潮濕地。其次,晚上下大雨多,又沒有雨傘、雨衣等工具,隻能硬著頭皮頂著,或幾個人頂著一床被子,或把一件衣服當雨傘,而衣服淋濕后,也無干燥的衣服替換,隻好受冷挨凍。再次,晚上天冷,又無棉毛衣服,加上肚子飢餓,所以,各連隊都有不少人輕病凍餓成重病,甚至犧牲在草地上。十一團政治處20余人,每晚遇著有水或潮濕地宿營時,都三五人一個組,由劉隨春主任指定各組安營扎寨的位置,我這個團特派員與俱樂部主任余非及保衛干事魏全為一組。每晚天黑前,拔上些草蔸壘成一個高出水面的草土堆,再割一些野草放在土堆上,而后鋪上背包或放上衣服,三個人就背靠著背,坐著度過難熬的夜晚,而且最擔心睡著后,跌倒或滾到深水泥潭而喪生,所以再疲倦也難以入睡,或者我們三個輪流睡覺,以免發生不幸,至於刮大風或下大雨更無法睡覺,隻好睜大眼睛,坐著熬到天亮,然后照樣行軍走路。隻有最后一個晚上是在原始森林過的夜,這個森林古樹稠密,到處荊棘交錯,人鑽不進去,前面部隊在此搭好的窩棚,好似房屋一樣避風、防雨,大家都稱贊“洋房子”和“軟席”床,叫人感到特別舒服,這是在草地上最幸福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