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決策【2】

作者:    發布時間:2015-10-19   
分享到 :

軍情緊急,壓力巨大,決策異常艱難。是否出兵入朝作戰,中共中央的決策經歷了一個從考慮出兵,到暫緩出兵,再到最終決定出兵的過程。10月2日,毛澤東親自草擬了一份長電報回復斯大林前一天的來電,內容是決定派遣志願軍入朝作戰,並說明援朝的必要性、初步的戰略設想和對參戰前景的估計。然而,這份對志願軍入朝作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電報並未送交蘇聯方面。這是因為在當天下午召開的書記處會議上,對出兵的問題未能取得一致意見,擬好的電稿被擱置下來。會后,毛澤東召見蘇聯大使羅申,讓他向斯大林轉呈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意見:現在派遣志願軍援助朝鮮可能會承擔極其嚴重的后果,中共中央的許多同志認為對此表示謹慎是必要的,目前最好克制一下,暫不出軍隊,同時積極准備力量。毛澤東還特別說明:“我們將召開一次黨中央會議,中央各部門負責同志都要出席。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作出最后決定,這是我們的初步電報。”由於事關重大,他要求立即派遣周恩來和林彪赴蘇直接同斯大林磋商。10月4日和5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上充分發揚民主,與會者經過慎重討論,反復權衡利弊得失,最后取得一致的認識,作出了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斗爭的決定。

毛澤東和中央政治局認為,盡管存在著嚴重困難,出兵還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因為,如果讓美國侵略軍佔領整個朝鮮,強兵壓到鴨綠江邊,我國將難以安定地從事建設,而且放任美國侵略軍這樣恣意踐踏世界和平、欺凌友邦,於中國、於東方各國都極為不利。我軍出戰也存在著取得勝利的可能性。我們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士氣旺盛﹔我軍兵源充足,一貫能夠以劣勢裝備戰勝裝備優良的敵人,有豐富的戰爭經驗、靈活的戰略戰術和不怕犧牲、不畏艱苦的勇敢作戰精神﹔戰場背靠我國東北,后勤支持近便﹔而美軍雖然武器先進,但兵力分散,補給線長,戰斗意志不強。

關於參戰的前景,毛澤東指出,必須從戰略上作好兩種准備:第一,既然決定出兵到朝鮮和美國人作戰,就力求“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第二,既然中美兩軍將在朝鮮境內交戰,“就要准備美國宣布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就要准備美國至少可能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沿海地帶。”他估計:“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不能大量殲滅美國軍隊,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使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歸於破壞,並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對我們不滿。”在准備應付最不利局面的同時,中共中央也估計到,由於中蘇同盟的存在,如果美國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就會變為全面戰爭,變為世界大戰,但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並不很大。中國出兵頂住美國的進攻勢頭,挫其銳氣,就可能使戰爭局部化,然后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正如周恩來稍后指出的:“美帝國主義用武力壓迫別國人民,我們要使它壓不下來,給它以挫折,讓它知難而退,然后可以解決問題。我們是有節制的,假如敵人知難而退,就可以在聯合國內或聯合國外談判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是要和平不要戰爭的。”

在中共中央決策期間,出兵的准備工作一直在緊張地進行著。10月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黨政軍高級干部會議,商議部署志願軍入朝作戰事宜。為統一思想,貫徹中央決策,他強調指出:現在不是我們要不要打的問題,而是敵人逼著我們非打不可。朝鮮政府一再要求我們出兵援助,我們怎能見死不救呢?黨中央、毛主席決心已定,因此現在不是考慮出不出兵的問題,而是考慮出兵后如何去爭取勝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