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和朝鮮戰局的穩定【2】

作者:    發布時間:2015-10-1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在遭到連續兩次沉重打擊后,“聯合國軍”營壘內部意見分歧,士氣低落。英、法等國主張在三八線停下來,謀求通過談判結束戰爭﹔美國為穩住陣腳,被迫同意討論停火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據此,1950年12月底至1951年1月上旬,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一舉突破敵人在三八線的設防,將戰線向南推進80至110公裡,佔領了漢城,迫使“聯合國軍”后撤至北緯37度線附近地區。此役共殲敵1.9萬余人。這一仗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的震撼。嗣后,志願軍主力后撤進行休整,准備春季攻勢,隻留少數部隊在第一線擔負警戒任務。

1951年1月下旬,“聯合國軍”乘志願軍連續作戰、極度疲勞、運輸線延長、補給困難之機,集結兵力23萬余人,以大量飛機、坦克、火炮支援,在200公裡寬的戰線上發起全線反扑。中國人民志願軍立即停止休整,同朝鮮人民軍共同進行第四次戰役。中朝軍隊採取堅守防御、戰役反擊和運動防御等多種作戰樣式,把運動戰與陣地戰緊密地結合起來,在予敵以大量殺傷后,主動撤離漢城,在向北轉移中繼續抗擊敵人。至4月下旬,終於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整個第四次戰役,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但中國人民志願軍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與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奮戰,從被動中爭取了主動。這次戰役共殲滅敵人7.8萬余人,數量超過前三次戰役的總和。其中,志願軍殲敵5.3萬余人,自身傷亡4.2萬余人。根據“聯合國軍”在戰場上遭到打擊時撤退快,爾后轉入反扑也快,致使志願軍沒有時間進行休整的情況,中央軍委於2月上旬決定增派志願軍入朝,實行輪番作戰的方針。參加輪番作戰的第二批部隊迅速集結,開赴第一線作戰。

4月初,志願軍總部根據種種跡象判斷:“聯合國軍”進佔三八線以后,很可能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企圖再次以兩面夾擊的戰法,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一線。為奪取戰爭主動權,中朝軍隊於4月下旬發起第五次戰役,先后在西線和東線進行兩個階段的進攻作戰。取得勝利后,主力向北轉移准備休整時,對敵情估計不足,轉移部署不夠周密,在“聯合國軍”趁機快速反扑時,一度陷於被動地位,志願軍一個師遭受重大損失。中朝軍隊隨即展開全線阻擊,至6月上旬將敵阻止於三八線附近地區。第五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朝軍隊共投入11個軍和4個軍團的兵力,“聯合國軍”投入幾乎所有地面部隊並有大量航空兵部隊的支援。交戰雙方兵力都在百萬左右,展開了連續50天的激烈戰斗。中朝軍隊殲敵8.2萬余人,其中志願軍殲敵6.7萬余人,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在此次戰役中,志願軍自身戰斗減員為7.5萬余人。此后,敵我雙方均轉入戰略防御。

從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緊密配合,歷時七個多月,連續進行五次大的戰役,共殲敵23萬余人,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並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