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要懷有敬畏之心【2】

作者:楊金華    發布時間:2015-12-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不能肆意褻瀆歷史  

歷史是民族文化記憶的載體,是現代社會獲取進步智慧並凝聚文化共識的重要渠道,對於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民族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近些年,社會上特別在網絡文化中,出現了一種運用“無厘頭”的方式進行惡作劇的惡搞文化。《沙家浜》的傳統革命主題被顛覆為“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之間的關系”,抗日英雄阿慶嫂被塑造成了風流成性的“潘金蓮”,而共產黨員的光輝代表郭建光被描寫成膽小鬼、窩囊廢。網絡短片《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中,小英雄潘冬子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整日做明星夢希望掙大錢的“富家子弟”,潘冬子與惡霸地主胡漢三之間的階級斗爭,被惡搞成“參賽歌手”與“評委”之間的腦筋急轉彎游戲。一些惡搞作品顛倒歷史、嘲弄高尚、胡編亂造,歷史事實被偷梁換柱、移花接木,深受喜愛的經典歷史人物和深受崇拜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嬉笑怒罵中灰飛煙滅、蕩然無存。這種惡搞英雄、褻瀆神聖的不良風氣是對歷史的極度不尊重,不僅會弱化公眾的正確歷史觀,也會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和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

對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肆意戲說,對中國歷史中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賢進行調侃、譏笑和貶損,導致文化價值進一步碎片化,造成種種精神亂象。對歷史遺產的隨意消解,對歷史人物任意褻瀆,對歷史經典肆意惡搞,對社會大眾的歷史認知將產生不良后果和負面效應。魯迅先生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如果“數典忘祖”,那麼“認賊作父”也就在所難免,所以中國古代學者就有“國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語。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