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要懷有敬畏之心

作者:楊金華    發布時間:2015-12-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對歷史要懷有敬畏之心

中華民族具有幾千年連續不斷的歷史,在世界文化史上獨一無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常常令國人引以為驕傲和自豪。偉大歷史事件和歷史英雄人物,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歷史文化積澱為共同的文化觀念,潛移默化地內化為民族意識。有了共同的“歷史意識”才能產生“歷史認同”,有了共同的文化認同才能體現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普遍而又持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來,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國家,無不把歷史看作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歷史充滿敬畏之心。

“敬”是對歷史的嚴肅和認真,體現的是一種價值追求與人生態度﹔“畏”是對歷史的謹慎和敬服,展現出歷史警醒和歷史憂患意識。敬畏歷史既是對人類歷史反思的結果,更是尊重歷史的一種期望。

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

每一個載入史冊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最終都演化為承載文化價值的意義符碼,形成民族的集體記憶,從而維系民族發展之血脈、構筑精神家園之根基。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但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有人否定歷史文化的現代價值,對厚重的中國歷史缺乏應有的敬意,一味抹殺,處處貶低,他們認為中國文化是“卑鄙”的文化,是“病態”的精神,中華文明是一種“失敗的文明”,“一塊帶毒的蛋糕”,“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這種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否定五千年中華文明傳承的歷史意義,是“淺薄狂妄的進化觀”和“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如何對待歷史遺產,如何看待歷史文化的現代價值,關乎國家治亂興亡和民族興衰。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歷史認同發生錯亂,必然會產生對民族共同體的疏離感,國家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蝕。

不能詆毀歷史英雄人物

經過數千年來歷史風雨的沖刷,經歷不斷地積澱、砥礪和磨煉,許多歷史人物已經轉換為民族文化符號和社會價值規范,成為民族精神維系支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一些人打著“還原歷史”、“重新審視歷史”等幌子,極力詆毀英雄人物、抹黑革命志士,有人肆意詆毀狼牙山五壯士是“欺壓當地村民”、“行竊鄉裡”的土匪,把無惡不作的日寇描述成了替村民“主持正義”的“英雄”。有人詆毀革命烈士黃繼光,稱其為“人造的革命英雄”,用無知可笑的“物理分析”証明黃繼光堵槍眼不可能完成。可見,對歷史或取其一點,或無中生有,或捕風捉影,歷史事實就在這種“質疑”中變得模糊起來,變得輕佻起來。其實,歷史人物是經過歷史積澱和檢驗所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的價值坐標,一旦價值坐標被鏟除夷平,歷史遺產成了隨意踐踏的瓦礫堆,沒有了野蠻與文明、落后與進步的分野,失去了是非之辨、善惡之分和美丑之別,其結果隻會撕裂歷史認同感、消解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