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人親歷朝鮮戰爭:零下30度的長津湖血戰【2】

作者:佳音    發布時間:2016-02-26    來源:文史參考
分享到 :

新興裡:全殲美“北極熊團”

面對極其懸殊的物質條件,為避免戰斗膠著,宋時輪、陶勇決定改變打法,集中力量先啃掉一個美軍環形陣地。

11月30日,27軍集中兩個師5個團的兵力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統一指揮,並使用全軍所有炮兵,圍攻新興裡的美7師31團。

志願軍頑強的戰斗意志和犧牲精神在這場戰斗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鄒世勇的記憶中,“有一個叫孔慶山的炮兵連班長,奉命帶一門92步兵炮,配合我們238團去攻擊敵人。結果238團在前進的路上,碰到了山腰上一棟房子,房子前面是開闊地。敵人在這裡有個火力點,我們的步兵傷亡很大,沖不上去。連隊就命令用92步兵炮消滅敵人,消滅這個火力點。這個班長就帶著炮,想辦法找了一個地方,找到敵人房子的側后,這個地方敵人的火力打不到。

這個炮有兩個炮腿扎在這個地下,平時要打炮,要把地下挖個坑。可是在這個山岡上呢,就沒辦法。地全部是凍的,而且時間很急,到后來看看實在沒辦法,就把炮架上去,一條炮腿搞了一個鐵鍬,鐵鍬把鐵腿別住,再把這個鐵锨壓到他的肚子下面,另一條腿就拿肩膀子扛起來,命令戰士開炮。他們這個地方離敵人的火力點不到30米,還在這個炮彈的火力圈之內。戰士不敢開炮,因為這一炮開出去,班長就會犧牲。可他命令開炮,戰士含著淚開炮了。一炮就把敵人的火力點炸毀了,美軍30多人都炸死了,可是他被這個炮的后坐力彈出去5�6米遠,又有一塊彈片打在肚子上,當場壯烈犧牲。”

正是憑著這樣一種無所畏懼的精神,27軍的將士突破了美軍環形陣地外圍防線,沖到美軍團指揮所和炮陣地,亂槍擊斃了團長麥克萊恩上校,陣地上的美軍群龍無首,一片混亂。代理團長費斯中校在下達了分散突圍的命令后,也被志願軍戰士扔出的手榴彈炸死,全團四散奔逃,很多人企圖從冰封的長津湖突圍,結果冰層坍塌落入湖中凍死淹死。美陸戰1師派了一隊人馬來解圍,但無濟於事,隻有眼睜睜地看著31團覆沒。

歷史悠久的美第7師第31團組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曾參加對蘇俄的干涉作戰而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團旗上就有北極熊的圖樣,稱得上是陸軍中戰斗力較強的部隊。該團藍色的團旗被志願軍班長張積慶繳獲當包袱皮,后來成了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展品。這是朝鮮戰爭中,志願軍惟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殲美軍一個團的光輝戰例,但與此同時27軍80師和81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及非戰斗減員高達1萬人,全軍凍傷高達22%。

在戰斗中,27軍第80師第240團第5連沖鋒時受到敵火壓制,全連呈戰斗隊形臥倒在雪地,最后全部凍死。長津湖戰役中,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出現。鄒世勇就曾親歷了這一場面,“當美軍陸戰1師和陸軍第7師參謀部最后逃跑的時候,我們奉命從側翼追擊,追到一條公路上。那是敵人逃跑的唯一一條公路,我們發現有大約一個連的志願軍部隊。我上去一看,發現這是20軍的部隊,帶著大蓋帽,拿毛巾把耳朵捂起來,穿著膠鞋和南方的棉衣。每一個戰士都蹲在那個雪坑裡面,槍就這樣朝向那個公路。我想去拉一拉,結果發現他們一個個都硬了,他們都活活凍死在那個地方了,一個連。他們不是被打死的,是凍死的,槍都朝著公路。這一幕,我永遠不會忘記。”

美步兵第7師師屬第57炮兵營營長卡羅曾頓斯中校評價,志願軍“冒著嚴寒和陸戰隊的炮火源源而來,其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對這場戰斗,我感覺是強烈的,因為我失去了很多的戰友。我們傷亡慘重。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戰斗。我曾經在二戰中,遇到過德軍最后一次大反攻,但也不似長津湖之戰這樣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古土裡阻擊:三次炸橋炸不掉美軍強大的綜合國力

與此同時,志願軍第20軍仍然包圍著美陸戰1師,等待作為預備隊的第26軍的增援。一直沒參戰的第26軍的任務,就是在合窪裡和第20軍一起,消滅美陸戰1師。

王學東回憶,“在以后的日日夜夜,第20軍余部對美陸戰隊窮追不舍。美軍在公路上向南逃竄,我們在公路兩側的山頭上,對他們進行騷擾襲擊。我們在晚上設置路障,延緩他們的撤退。白天,陸戰隊突破我們的路障,繼續難逃。他們隻能以每天10到15公裡的速度行進。”

12月1日,當第26軍在距離合窪裡還有80公裡的時候,美陸戰1師終於突破了志願軍第20軍的包圍,開始向南撤退。9兵團總部隨即命令第20軍余部:追擊美陸戰1師,減緩他們撤退的速度,纏住他們,為第26軍爭取時間,為最終殲滅美陸戰1師創造機會。

12月4日,柳潭裡的陸戰1師5團、7團終於撤回了下碣隅裡,他們用3天時間才走完這22公裡,一路慘遭志願軍層層截殺,平均1小時隻能走300米,22公裡道路上有1500多人傷亡。然而,志願軍也傷亡慘重,美軍的一份史料中記述,“中國人在地面戰斗,空襲,及嚴寒的天氣裡傷亡巨大。由於沒有適當的御寒服裝,志願軍的戰斗力因為大批士兵被凍死凍傷而被嚴重削弱。大部分中共軍隊耗光了在過江時隨身攜帶的彈藥,而且食品也供應不上。”

12月5日,美第10集團軍軍長阿爾蒙德向守在下碣隅裡的史密斯下令:“盡快撤退到咸興地區。”當日晚,下碣隅裡所有的美軍火炮開始向兩側山地猛轟。6日清晨,大撤退開始。但美軍也沒忘記在逃跑前徹底毀滅下碣隅裡這個供給基地。美軍先用炸藥炸,然后用推土機碾一遍,最后將堆積如山的食品、衣服、彈藥潑上汽油燒掉。那些在幾公裡外山頭上20余天沒有吃過幾頓飯的志願軍士兵,看著就快到手的大批給養被這樣毀掉,心疼無比。

在古土裡的水門橋是架在長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懸空單車道橋梁,橋下是萬丈深淵,水門橋一旦被炸,撤往咸興的美軍可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20軍曾經於12月1日、4日兩次炸掉了這座橋,可每次都被美軍工兵修好了。志願軍干脆把橋基也炸掉了。但出乎志願軍意料,美國空軍居然從日本調來8套每套重達1.1噸的車轍橋組件空投到美軍陣地,然后在懸崖上僅用兩天不到的時間就架設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撤退部隊所有車輛的橋梁。美國強大的國力優勢和訓練有素的部隊反應能力在這次撤退中得以充分展現。

12日,美陸戰1師終於在咸興與美第3步兵師匯合。美軍的兩個師繼續向南撤退,一直到達東海岸的咸興市。一路上,雖然20軍余部繼續窮追不舍,但是第26軍主力始終沒有能夠趕到投入戰斗。在美軍士兵的印象中,戰役后期他們並沒有受到什麼有力的阻擊。

1950年12月24日,亞洲時間的平安夜,美第10軍從興南港裝船撤離,次日志願軍佔領興南,歷時近一個月的長津湖戰役,抗美援朝二次戰役東線作戰,同時也是整個二次戰役落下帷幕。

戰役思考:“戰略上態勢”上的一次大勝利

戰后,雙方戰史都對本方的作戰行動大加褒揚。9兵團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在戰略態勢上取得了勝利。志願軍總部向9兵團發出賀電:“你們在冰天雪地、糧彈運輸極端困難情況下,與敵苦戰一月有余,終於熬過困難,打敗了美國侵略軍陸戰1師及第7師,收復了許多重要城鎮,取得了很大勝利。這種堅強的戰斗意志與大無畏的精神,值得全軍學習。”

而美陸戰1師也把長津湖作戰視為其驕傲的資本,美國軍方為長津湖作戰共頒發了17枚榮譽勛章、70枚海軍十字勛章,是美軍戰史上為一次作戰頒發勛章最多的一次。英國人麥克斯·哈斯丁在其著作中認為,“(美)陸戰隊員的表現是英勇的。他們從長津湖成建制的退出來,基本上保留了他們所有的重型裝備。”《時代》雜志稱長津湖作戰是“是堅忍和勇氣的史詩。”

根據美國公布的資料,在這場戰役中,美軍傷亡7000多人,其中陣亡及失蹤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關於志願軍在這次戰役中的傷亡,官方沒有公布具體數字,但是此戰出現了我軍歷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凍傷3萬余人,凍死4000余人,減員4萬多人。部隊之后經歷了長時間的休整,沒有參加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在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52年9月,第9兵團從朝鮮回國,車行鴨綠江邊,司令員宋時輪要司機停車,下車后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脫帽彎腰,深深鞠躬。當他抬起頭來時,警衛員發現,這位滿頭花白的將軍淚流滿面,不能自持。這一頗具悲情色彩的場景無疑是對這場戰役慘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參考書目:《冷戰國際史研究》NO.6華東師范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編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50-1953朝鮮戰爭備忘錄》胡海波編著,黃河出版社﹔《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軍事科學出版社﹔《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徐焰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冰血長津湖》光亭,《突擊》雜志第1、3期)

延伸閱讀:

朝鮮戰爭最慘痛一役:-30℃志願軍著單衣戰前宣誓

志願軍第9兵團在皚皚白雪中向長津湖地區挺進。1950年11月,中美兩支王牌軍在此展開了一場激戰。美軍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約10萬人﹔攻擊這支部隊的是志願軍第9兵團,由20軍、26軍和27軍組成,近15萬人。在零下30-40度的嚴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軍殘部在7艘航空母艦的掩護下,利用海路脫離戰場,這也意味著“聯合國軍”全部被逐出朝鮮東北部。

志願軍某部在長津湖戰斗發起前舉行宣誓,是時氣溫為零下30度,但官兵都隻穿著單衣。由於從東南沿海緊急入朝,未能配備御寒冬裝,志願軍第9兵團此役戰斗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余人。據當時在27軍任營指導員的遲浩田(1988年授上將軍銜)稱,他是全營唯一沒凍傷的。美軍陸戰一師也凍傷7000余人,凍死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