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的設立【2】

作者:徐志堅    發布時間:2016-04-0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關於獎勵基金的組織保証:

  我們探討時認為,因為這項獎勵的評選對象主要是內地學者,因此應在北京設立評選委員會辦公室,挂靠在國家科委。辦公室工作人員、信托委員會、評選委員會、投資委員會成員都是不領取酬金的志願服務者。信托委員會、投資委員會成員,評選委員會主任、副主任,除國際學者外,均以機關團體職務身分參與工作。這也是參考了諾貝爾獎基金董事會主席、副主席由瑞典王國政府任命的做法。這對於基金的延續、持久也是重要的保証。

  在基金會的籌備過程中,我多次邀請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港澳辦、中國銀行等部門的同志共同研究,均得到這些部門主要領導的關心、支持,主動起草有關文件。我記得周南同志研究后還來信提出了寶貴意見。

  楊振寧先生對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一直很關心,在設立何梁何利基金的過程當中,他提出了不少積極的建議,也提供了許多權威性的資料。作為信托人之一和評選委員會副主任,他參與了以后基金的管理和評選活動,作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他強調指出,設獎領域及獎勵對象不是以部門為主,而是以學者為主,體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精神,突出了科技發展對經濟建設的貢獻,抓住了重點。當然,在對科技發展有貢獻的人當中,教育界及實業界也佔了很大比重,所以也吸收了教育界等有關人士參與獎勵基金的管理。

  經過多方醞釀,尤其是與利國偉先生的商榷,原來不太明確、甚至有些模糊的問題,逐步清晰了,理順了。

  正如利國偉先生先前的預計,他拿出1億元港幣設立基金,確實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1994年1月3日利先生來函告我:恆生銀行董事梁銶琚先生樂於捐港幣1億元參加基金。1月23日,利先生又來函告我:恆生銀行董事何添先生也樂於捐港幣1億元參加基金。這樣,基金總數達到了4億港元。

  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大的原則均已取得共識,1993年11月12日,我向朱镕基副總理作了匯報、請示,並抄報李嵐清、宋健和羅干同志。此后,我根據經朱镕基副總理和李鵬總理審閱並原則同意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精神,又多次與利國偉先生通過信件磋商。在原則上取得共識、具體實施辦法也比較一致的情況下,根據利先生的建議,我於1994年1月,委托國家科委段瑞春和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羅迎難兩位同志前往香港,與已在香港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行長周振興一起,於1月5日至7日與利先生等人進行具體商談。段瑞春等人報回了會談中六個有關問題的協調處理意見,我均同意。這樣,雙方於1月7日草簽了《信托契約》,並就《基金組織結構大綱》、《評選章程》和《評選委員會》等問題達成一致。至此,獎勵基金籌備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

  1994年2月2日,我向羅干秘書長匯報了這一階段工作的主要情況和下一步的打算,並報朱镕基、李嵐清和宋健同志。主要內容是:關於雙方准備草簽的三個文件的主要內容及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需要請示的幾個問題和關於下一步的工作。我在這份匯報及請示報告中提出:考慮到基金的籌備工作現已基本完成,建議將基金的組織工作及今后的運作,正式移交信托人負責,並由國家科委作為牽頭單位,以科委副主任惠永正同志為委員會的主席。朱镕基同志批示:“同意。”並報請李鵬總理審閱。

  1994年3月30日,四位捐款人或代表和五位信托人在香港簽署了信托契約。何梁何利基金正式誕生。

  十分遺憾的是,梁銶琚先生於1994年11月去世,1997年12月何善衡先生也去世。當時國務院領導均請有關人士轉達了悼念之意,並送了花圈,表達對他們家屬的慰問。

  何梁何利基金的確立,辦好何梁何利基金,是對他們最好的永久的紀念!

  1996年12月底我工作調動,在向朱镕基同志報告和辭行時,我說到:利國偉先生創辦基金之事,在你的支持和鼓勵下,辦成后運作幾年了,效果很好。對利國偉先生等人我們是否需要有所表示?他當即對我說:明年可能要去香港開一個會,那時可以會見捐款人,表示我們的謝意。

  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朱镕基同志將出席在香港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會。此前,惠永正同志在1997年7月31日給朱镕基副總理的報告中提出,希望朱镕基同志能夠在香港出席何梁何利基金第四屆頒獎典禮。朱镕基副總理在報告上批示:“時間要銜接一下。徐志堅同志為籌辦這項基金做過努力,可請他也赴港參加此項評獎活動。”此時我工作已變動,顯然這是他特地讓我去的,為此我也很受感動。后來我想,對捐款人表達我們的謝意總要以某種形式才好,於是我提出一個方案報請朱镕基同志辦公室:請中央文史研究館著名的、有影響的書畫家創作一批書畫,同時請朱镕基同志給這四位老先生或他們的家屬分別寫一封親筆信。對這個方案,朱镕基同志欣然同意。

  我將創作禮品書畫的事跟中央文史館的幾位老先生說了,他們聽說是朱镕基同志送給尊貴客人的禮品,都很高興,用心地創作,很快就辦妥了。

  朱镕基同志對中央文史館的老先生一向關心和敬重。為了表達對他們辛苦創作的謝意,1997年9月3日晚,朱镕基同志在釣魚台接見了創作書畫的館員,他們是:啟功、秦嶺雲、盧光照、黃均、許麟廬、楊萱庭、劉繼瑛、林鍇等先生。這些學者、名人,多是80多歲、德高望重的老人。其間,秦嶺雲先生提出參事室、文史館蓋房子的事,镕基同志說:“好啊,我想辦法幫你們籌集一點。”這件事我在這之前已經向有關方面打了報告,總理這麼一表態,以后辦此事,路子就更加順暢了。

  根據朱镕基副總理的批示,我隨他去了香港。1997年9月23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第四屆頒獎典禮在香港恆生銀行禮堂舉行,朱镕基副總理在頒獎典禮上講了話。他說:“我們非常高興這次頒獎能夠在香港舉行,而且是在7月1日香港回歸以后的香港舉行。現在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由中國人成立的基金,發給中國的科學家,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大家都知道世界的科技突飛猛進,如果我們不在科技上掌握,並且迎頭趕上,我們隻有永遠的落后。”“所以中國需迎頭趕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何梁何利基金就是以鼓勵祖國的科技人才為目的,我想將來會越來越有意義,因此我給四位老先生和他們的家屬寫了幾句話。我來之前,我請中央文史館的老先生作畫題字,送給四位老先生和他們的家屬。我在裡面寫上‘高誼可風,功在當代,澤被永遠’。”

  實際上,在頒獎典禮之前,朱镕基同志分別給這四位老先生和家屬寫了親筆信並交給我。會前,我也已把這些信交給他們本人或子女了。頒獎典禮結束后,12點半宴請捐款人。這時,我們又把字畫交送給了他們。因為朱镕基副總理不僅對這些老先生們的善舉給予高度評價,而且還用非常親切友好的方式表達了謝意,故這些老先生們,包括他們的家屬,都非常高興。朱镕基同志與每位老先生及其家屬十分親切地握了手,請他們同坐一桌。席間大家談笑風生,氣氛非常融洽。

  利國偉等老先生都是擁有炎黃子孫赤子心的賢者。他們為故鄉,為祖國都做了許多的好事、實事、善事,“何梁何利基金”只是其中的一件。截至2004年底,已有576位科學家獲得此項基金的資助。他們的功德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何梁何利獎”和“何梁何利星”將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

                 (摘自:歐陽淞 曲青山主編:《紅色往事:黨史人物憶黨史》,濟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