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黨史、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2】

作者:李元鵬    發布時間:2016-05-26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強調首先要把握好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並不是說不要正視歷史上發生過的曲折和錯誤。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中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 難免會出現各種失誤甚至出現全局性的錯誤。這是不足為怪的。重要的是,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歷史上發生過的曲折和錯誤。事實上,我們黨正是在總結成功經驗,同時也汲取失敗教訓的過程中,不斷把革命和建設事業推向前進的。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積累了經驗、准備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習近平同志指出,對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同上)

這就告訴我們,在認識和對待歷史上發生過的曲折和錯誤時,必須注意:

第一,分清主流和支流。在黨與共和國的歷史上,從總體上講,錯誤和挫折只是局部的、暫時的,並不是它的本質和主流、主題和主線。即使對歷史上某個犯嚴重錯誤的時期,也要進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否定一切。

第二,用歷史的觀點、實踐的觀點看待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錯誤和曲折。應當著重於分析當時的環境,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此類錯誤重犯的辦法﹔而不應當單純地著眼於個人的功過。“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採取鄭重的態度,一是敢於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7日)

第三,正視錯誤,是為了汲取教訓,把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我們不僅要總結犯錯誤的教訓,還要切實反映黨依靠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發現錯誤、制止錯誤、糾正錯誤的歷史過程,以期幫助人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不謀任何私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它是具有很強的自我淨化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的。這樣,才不至於在批評錯誤的時候否定掉應當維護的正確的東西,不至於損害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才能對錯誤本身作出科學分析,從中引出應有的歷史教訓。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大、光榮、正確,原因之一,就在於它能夠正視錯誤,善於從錯誤中學習,通過總結失敗的經驗與教訓,提高對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將黨和人民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唯物主義歷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我們進行黨史、國史研究和宣傳所必須堅持和遵循的。歷史學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學科。指導思想不同,歷史觀不同,即使對於同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於它把嚴格的、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結合起來。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正確的歷史觀,科學客觀地評價和研究歷史,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十分有害的社會思潮。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否定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的歷史,不遺余力地做“非毛化”文章。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刻意把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發生的失誤,歸結為我國不該過早地搞社會主義,借以否定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全盤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以期達到詆毀黨領導的革命史和建設史,從而否定黨的領導作用和執政地位的目的。

習近平同志指出:“正確處理改革開放前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關系,不只是一個歷史問題,更主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114頁)這個論斷,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古人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實際上,如果否定了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的歷史,把毛澤東領導時期黨與共和國的歷史說成漆黑一團,那就必然會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造成極大的思想混亂,使人們在政治上迷失前進的方向,最終落入西方反共勢力和平演變中國的陷阱。在這個問題上,蘇聯已經提供了慘痛的教訓。習近平同志說過:“蘇聯為什麼解體?蘇共為什麼垮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這是前車之鑒啊!”(同上,第113頁)

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這是黨史工作必須遵循的一項黨性原則,也是每一位黨史工作者應該履行的一項政治責任。(《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0年7月22日)這些要求,對國史工作也是完全適用的。

我們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依靠的是科學,依靠的是真理。不久前,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再次指出:隻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在揭示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所以,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准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從1952年到1978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11.4%。這一時期,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全國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農民從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125元,城市居民同期從148元增加到340元,初步滿足了世界約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這在當時被世界公認是一個奇跡。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0%以上。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沙健孫:《毛澤東與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光明日報》2014年1月22日)確証了這個基本事實,那種貶損、否定這個時期經濟建設成就的言論還能站得住腳嗎?

總之,通過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黨史、國史問題的論述,我們應當更加自覺地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把搞好黨史、國史工作,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和嚴肅的科學工作來對待。這就是我們必須恪守的原則和需要遵循的方向。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