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黨史、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習近平同志關於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對於實事求是地研究和宣傳黨史、國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談幾點學習這些論述的認識和體會。
一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就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黨史研究》1980年第1期)黨的十八大前后,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善於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這是我們黨90年來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學習時報》2011年9月5日)
學習和研究歷史,尤其要學習和研究黨史和國史。這是因為:
第一,近代以來,救亡圖存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歷史使命,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由哪個階級、哪個政黨領導中國人民擔負起歷史使命,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核心問題。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社會各階級掀起波瀾壯闊的改良與革命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習近平同志指出,事實証明,不觸動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運動,舊式的農民反抗斗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都不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其他各種政治力量都無力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救亡圖存和民族獨立、解放與復興,唯有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肩負起了這一歷史使命”。注重學習鴉片戰爭以來我國近現代歷史和中共黨史,有助於我們“加深對近現代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擁護黨的領導、堅決跟黨走的自覺性。(同上)
第二,黨史、國史的發展進程深刻揭示了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是怎樣經過反復比較和總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的﹔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樣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黨史與國史,有助於我們認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檢驗而作出的正確選擇,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第三,學習黨史、國史,有助於正確地總結歷史經驗,勝利地開辟未來﹔有助於統一人們的思想,維護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保持和鞏固社會政治局面的穩定﹔有助於抵制西方反共勢力和平演變中國的圖謀,有效地應對黨在思想文化領域面臨的挑戰,澄清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涌動所引發的思想混亂,從而為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重要的政治和思想基礎。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同志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 “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
二
研究和宣傳黨史、國史,最重要的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0年7月22日)實事求是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是研究和宣傳黨史、國史的基本遵循。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和宣傳黨史,首先就是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同上)研究和宣傳國史,也是如此。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就是黨史、國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和鍥而不舍的奮斗取得了偉大勝利﹔我們黨“始終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習近平:《中國共產黨90年來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及歷史啟示——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黨建研討會上的講話》,《學習時報》2011年6月27日)我們黨切實推進和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經受住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考驗、不斷發展壯大。這就是黨史、國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從而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取得了中華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和執政地位,是在帶領人民為此而進行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國人民經過反復檢驗、比較之后作出的歷史性選擇。
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我們黨確立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7日)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確立和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立和毫不動搖地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回答了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根本問題”,並由此帶領中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習近平:《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回顧與思考》,《學習時報》2008年9月8日)
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旗幟鮮明地揭示和宣傳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通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領導人民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揭示和宣傳黨在長期奮斗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0年7月22日)這也是研究和宣傳國史所必須遵循的原則。
事情很清楚,如果我們不用大的力氣去研究和闡釋黨如何領導人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交等建設的情況、取得的成就及其基本經驗,而只是注意歷史的某些支流和局部,某個歷史的細節和碎片,我們就不可能講清楚黨和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所做的偉大貢獻,而描繪出來的歷史畫面往往就會缺乏整體性,不夠真實,而且顯得色調比較晦暗。這是一個需要引起關注並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某些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的人,刻意離開這個時期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無限夸大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經歷的曲折,把黨和人民的奮斗說成是“一系列錯誤”的延續。這更是對歷史真相的根本性的歪曲和顛倒。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