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歷史思想
“歷史”不僅在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佔有很重的分量,而且是我們深入理解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一個基礎性維度。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應該把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歷史思想擺在特別突出的位置。這是因為,“歷史”不僅在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佔有很重的分量,而且是我們深入理解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一個基礎性維度。隻有深入理解總書記的歷史思想,才能從“歷史的深處”(馬克思語)把握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精髓要旨,才能從“質的規定性”上把握黨章黨規的豐富內涵,從信仰上自覺地做合格的共產黨員。
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與歷史研究。早在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他就專門講話,針對黨史研究和宣傳工作提出許多精辟、科學而又發人深省的論斷。黨的十八大以后,他不僅經常論及歷史,而且通過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研討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問題並發表講話、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向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致賀信等方式,多次集中性地論述歷史。
總書記論史,貫通中外,縱橫古今,點面結合,融匯八方,既有宏觀性的理論闡述,也有較具體的研究指導,內容豐富,觀點精粹。他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礎上,不僅論述了歷史發展動力、歷史學的強大功能、歷史與現實的融通關系、對歷史應持的正當態度以及學習歷史的重大意義,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以及歷史學的繁榮發展,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夢——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歷史基礎”
學習總書記的歷史思想,可以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核心性的理論范疇予以展開。
2012年11月29日,正是在通貫古今的大型歷史展覽上,習總書記從歷史與現實的兩個制高點出發,首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夢。此后,總書記多次闡述中國夢,從而構建出一套以中國夢為核心理論范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現實基礎、貫通古今與未來的歷史哲學。
中國夢的核心線索是歷史發展,內在理路是歷史理論,思想高度在歷史哲學。中國夢蘊含並展示了兩個時間維度:一個指向未來,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與新中國成立100年,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指向過去,即中華民族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近代以來170多年的中華民族奮斗史,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建設史,改革開放30多年來偉大實踐史。總書記正是站在兩個時間維度所形成的制高點上,展開其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部署決勝全面小康的新實踐。這是中國夢內在蘊含的完整歷史理論的基本框架。有學者將這一系統稱之為“大的歷史時間觀”“治國理政的歷史基礎”。
除兩個時間維度外,中國夢主要包括四個歷史空間: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黨史國史、世界歷史。
總書記特別重視中國古代史。他常常提到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指出其中負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正是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澱,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審視五千多年的歷史滄桑,最著意的是其中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總書記特別重視中國近現代史。他常常論及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指出這是一部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動蕩、最屈辱的歷史時期,是中國人民最悲慘、最痛苦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人在苦難中覺醒和奮起、最終找對方向、走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大道的時期。中國近現代史的曲折歷程,對當代中國人民的啟示最切近、最直接。
總書記特別重視黨史與國史。他在許多場合論及黨史與國史,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他還指出,黨史是近現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篇章。對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通過學習黨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斗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又造就了新的歷史輝煌。“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根本制度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完善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境遇,不可逆轉地開啟了當代中國沿著社會主義道路走向現代化、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了解了黨的奮斗史,就可以從中獲得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總書記特別重視世界歷史。他尤其重視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發展的歷史,曾經專門予以系統闡述。他說,領導干部還應該學習一些世界歷史知識。“無論是處理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問題,還是處理對外開放中的問題,我們都應該放眼世界,具有寬闊的眼光。”他告誡學者,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什麼是大歷史?總書記說:“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最終消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必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這裡所說的“總趨勢”,顯然就是“大歷史”。
兩個時間維度、四個空間維度,古今中外的歷史為現實中國的偉大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坐標空間與定位界標。理解中國夢的內在范疇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及人民性,也應該立足於這樣的歷史時空觀。正如總書記所說:“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
總之,在總書記看來,“歷史決定了我們”。這也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對於如此重要的歷史,我們當然需要認真地加以理解與認知。隻有這樣,才會真正懂得我們何以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從而增添正能量,深刻認識近現代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