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及其嚴重危害【2】
繼之,歷史虛無主義直接否定近代中國的歷史選擇和歷史取向,貶損革命,頌揚改良,甚至有些人通過頌揚侵略者、否定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以乞求通向西化的道路。有些學者對革命作了這樣的描述:“革命容易使人發瘋發狂,喪失理性”,“革命是一種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則是一種能量積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則一定失敗”。“中國在20世紀選擇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嘆息的百年瘋狂與幼稚”。在反對所謂“激進主義”、推崇保守主義的名義下,否定革命,頌揚改良。他們把近代中國凡是追求變革進步的都斥為“激進”而加以否定,而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則被稱為“穩健”而加以肯定,斷言是“激進主義”禍害了中國。他們否定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認為“每次農民革命都造成社會生產大規模的破壞”,“很難得出農民運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個普遍的結論”。繼而,抬高洋務運動,貶低戊戌變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貶抑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
這裡應當指出,在歷史上,改良和革命都是社會改造的途徑。改良,它不像革命那樣徹底地摧毀舊的事物,而是緩慢地、漸進地改造舊的事物。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這種改良具有進步的意義,像近代中國維新變法運動就有積極的歷史作用。但又不能否認,近代中國的改良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是近代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使然的。而當革命條件成熟,把根本改造社會的任務提上日程的時候,如果繼續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就會成為歷史進步的阻礙者。近代中國歷史正是通過這樣艱難而痛苦的比較和選擇,最終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與社會主義前途相連接的民主革命道路,國家才獲得了新生。
令人痛心的是,歷史虛無主義為了否定革命,一些鼓吹者卻喪失了起碼的民族良知,他們不但渲染民族失敗主義情緒,而且公開走上稱頌帝國主義侵略,稱頌殖民統治的道路上去。有人說,鴉片戰爭是“好事”,應當“大恨其晚”,如果再早一點,“我們中國就遠不是如此了”。還有文章說,“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有人認為,無論是清王朝的抵抗,還是農民自發的三元裡抗英斗爭和義和團運動,“在形式上都是民族自己的斗爭,而在實質上,都是站在維護本民族封建傳統的保守立場上,對世界資本主義歷史趨勢進行本能的反抗,是以落后對先進,保守對進步,封建閉關自守孤立的傳統對世界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經濟變革的抗拒”。這些高論,連起碼的愛國之心,民族大義,都化為烏有。真是“侵略有功,反抗有罪”了。從這裡會使我們更深切理解鄧小平的預言:如果中國復辟資本主義,就隻能成為某個大國的附庸。有的論者說:“如果中國當時執行一條‘孫子’戰略(此人特別聲明:不是孫子兵法的孫子,而是爺爺孫子的孫子),隨便搭上哪一條順風船,或許現在的中國會強得多。比如追隨美國,可能我們今天就是日本。”有那麼一些人就是要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附庸”,當“孫子”!這裡還用得著一句老話:就是不能依了他們,若依了他們,就會亡黨亡國。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顛覆歷史的同時,把矛頭指向現實,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攻擊、抹黑黨和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搞所謂的“非毛化”。這是他們虛無歷史的重中之重。所以如此,這不僅是他們的政治訴求決定的,而且更因為毛澤東及其思想是他們實現其政治訴求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們用“專制”、“獨裁”、“希特勒”等惡毒的字眼來丑化毛澤東的偉大形象;用捏造事實、無中生有的卑劣手法來損害毛澤東的偉大人格;用無限夸大晚年的錯誤來否定毛澤東領導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等等。但是,新時期的歷史發展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盡管30多年來國內外都有一些人竭盡全力搞“非毛化”,但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表達的懷念、銘記和繼承遺志的“毛澤東熱”始終沒有消退。這深刻說明毛澤東的思想、歷史功績和人格魅力,是深深地扎根於中國人民之中,是不可撼動的。這正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希望所在。
這裡要著重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慣於捏造和歪曲史料,或取其一點無限夸大。他們任意夸大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把毛澤東領導時期說得一無是處,企圖以此打開缺口,全面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一本論述我國經濟改革的暢銷書,其中涉及黨的歷史問題的論斷,它把改革開放前30年的歷史說成是“1949年以后的多次政治運動和‘大躍進’使普通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受難”,“是一種‘國將不國’的深重危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荒謬論斷。對此,我們要依照歷史的本來面目,給以有力的回答。這裡需要指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政策的效果,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標准,這主要是:看它是不是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不是推動了社會進步,是不是為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從這樣的標准來看,隻要比較一下舊中國,我們在毛澤東領導時期取得的是歷史性的偉大成就,是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總體上帶給人民的是福利而不是災難。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遠在美國的原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對友人感嘆:我們不能不服氣,我們搞了20多年連一輛像樣的單車(自行車)都造不出來,不能不服氣呀!這就是舊中國的現實,新中國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起步的。隻有深刻理解新中國經濟建設面臨的巨大困難,才會真切體會到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何等的可貴。比如,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們是在經歷20年戰爭(其中,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3年的解放戰爭,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后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多數超過解放前生產水平最高的1936年。正如陳雲所說:“三年恢復,趕上蔣介石二十二年。”⑥創造了二次大戰結束后醫治長期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奇跡。從1956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在這期間發生過像“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失誤,但在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能否定的。從1953-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11.4%,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2.7%。這個增長速度不但是舊中國無法比擬的,而且與當時世界各國相比也是不低的。在這期間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農田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其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現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我國航天技術,就是從1956年起步的,對於“兩彈一星”的成就,鄧小平明確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⑦此外,在滌蕩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懲治貪腐、廉潔奉公,反對封建迷信,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這裡還要指出,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標志性的重要指標。毛澤東領導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這些成就,都為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歷史事實。
以上表明,歷史虛無主義是反歷史、反科學的,而一切反科學的東西是注定要破產的。
三
歷史虛無主義雖然只是史學研究中的支流,但絕對不能等閑視之,任其泛濫。這是因為它涉及的面大,不僅表現在史學研究中,還表現在與一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聯的文學、影視和各種戲說中;而且它打著“還原真相”、“反思歷史”等旗號,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迷惑性和滲透力,因而要清醒地認識和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歷史虛無主義起到搞亂人們思想,消解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共同理想的惡劣作用。多年以來他們散布的種種言論,不僅涉及史學領域的大是大非問題,而且還直接關系到做人立國的根本問題。這主要是:是維護歷史本來面目,還是肆意歪曲歷史真相;是高揚民族精神,還是鼓吹妥協投降;是從歷史主流中吸取精神力量,還是在歷史支流中尋找負面影響;是弘揚社會的共同理想,還是拒絕崇高、蔑視英雄人物。如果這些原則問題被顛倒、被消解,就會從根本上搞亂了人們思想,撕毀一個社會賴以凝聚的共同信念,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失去立足和發展的思想基礎。
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這是近代中國的歷史性選擇,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保証,具有極大的凝聚力。中國人民行進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6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極度貧弱的、一盤散沙的、任人宰割的舊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舉世矚目的新中國,譜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最輝煌的篇章。這是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偉大成就,他們懂得珍惜這一歷史的重大意義和偉大作用。然而,在歷史虛無主義者那裡,把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說成是“殺人食人”的歷史,說什麼:“我們讀到眾多的研究本世紀中國歷史、共和國史的著作,但這百多年發生的無數殺人食人的事實都在歷史敘述中消失了,隻剩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一片‘光明’。”歷史虛無主義的一些鼓吹者喪失了起碼的民族良知,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甚至連民族英雄、革命先烈都成了他們嘲弄、抹黑的對象。事實上他們要洗滌、抹殺的是百多年來帝國主義殺戮中國人民的血腥歷史,以及和帝國主義沆瀣一氣的中國反動勢力屠殺革命人民的血腥歷史,而以陰暗、仇恨的心理看待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他們把黨和共和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加上“左”的罪名,使之變成一部不斷“左禍中國”的歷史;他們利用我們歷史上所經歷的曲折,把錯誤無限擴大、上綱,借以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這一歷史的主體。他們這樣做,如果聽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動搖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摧毀近代中國所苦苦追求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陷國家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由上可見,歷史虛無主義不但顛倒了歷史,而且也搞亂了人們的歷史觀。歷史研究是史料和方法的結合,方法就是一定的歷史觀的運用和體現。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的根本觀點,是對歷史的理論認識,同時也是世界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歷史觀,因此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歷史觀,使他們對繁紛復雜的歷史現象能夠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判斷,這對於他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關系極大。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唯心史觀,是回到舊史學研究上去,甚至連舊史學還不如,舊史學多數還是尊重史料,認真從事學術活動並作出自己的貢獻的;而歷史虛無主義則是玩弄史料、捏造史料,他們是從自己的政治訴求出發,有意地把史料碎片化、片面化、孤立化,甚至無中生有、憑空捏造。而這種對歷史的顛倒,就必然會導致是非、美丑、榮辱標准的顛倒,那種所謂“躲避崇高”、“拒絕壯烈”、“告別革命”一類誤導青年的低俗的、反歷史的說法,就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有極大的關系。事實証明,這種是非判斷標准的顛倒,必然會在社會上造成極大的思想混亂,而社會思想混亂進而就會造成政治上的動亂。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這很好地說明了“知史”和“明道”的內在關系,這對一個國家、一個人來說,都是這樣。他又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⑧這是對古往今來歷史經驗的深刻說明,指明能否正確對待歷史是關系國家治亂興亡的大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歷史被否定、被抹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點。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否定和顛倒歷史大行其道,他們制造了所謂十月革命不如二月革命,二月革命不如斯托雷平改革,使革命不如改良、蘇聯不如沙俄、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謬說,甚囂塵上。把社會主義說得一無是處,這是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慘痛的歷史教訓是值得我們認真記取的。
注釋:
①《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頁。
②《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頁。
③《中國近代史》,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11頁。
④《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
⑤《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頁。
⑥《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頁。
⑧《龔自珍全集》上冊,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