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葉劍英的“爭”與“不爭”【2】

原標題:長征中葉劍英的“爭”與“不爭”
作者:湯家玉    發布時間:2016-07-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

為革命前途而“爭”

長征開始時,中革軍委將軍委、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及其直屬部隊組成第一野戰縱隊,又稱軍委第一縱隊,與主力紅軍一起行動,葉劍英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博古、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李德等隨其行動。葉劍英主持總司令部的日常工作,擔負著保衛最高領導機關的重任,協助周恩來、朱德處理繁忙的軍務,及時傳達並貫徹執行軍委的各種命令、指示,隨時處理部隊行軍作戰遇到的各種問題。

突破湘江后,8萬多紅軍隻剩下3萬來人。葉劍英心情極其沉重。他率領隊伍,在湖南和廣西交界的西延山區艱難地前進著。這裡山勢陡峭,道路崎嶇。下了山,涉過一條小河,前面是一片開闊地。隊伍迅速通過開闊地,向對面的小山上走去。這時,天空傳來飛機的轟鳴聲。葉劍英抬頭一看,幾架敵機正向紅軍扑來,情況十分危急。“到安全地隱蔽!”葉劍英立即發出命令。戰士們迅速散開,有的隱蔽進樹叢裡,有的趴在地上。而葉劍英卻隻顧指揮部隊隱蔽,沒注意到敵機已經在自己的頭頂上盤旋。突然,一顆炸彈落在了葉劍英附近,“轟”的一聲巨響,一陣巨浪將葉劍英掀倒在地,他霎時失去了知覺。大家目瞪口呆,警衛員范希賢趕緊跑過來,拉著葉劍英,哭喊著:“參謀長!參謀長!受傷沒有?”其他人也趕緊圍過來。

葉劍英緩緩地睜開雙眼,漸漸地恢復了知覺。他甩開警衛員的手,掙扎著爬了起來,踉踉蹌蹌地走了幾步,突然,一陣劇痛從右大腿靠臀部的地方傳來,迅速襲向全身,葉劍英差點摔倒,他用手一摸,鮮血已經滲透了褲子,不斷地往下流。同志們小心翼翼地把他扶到一處平坦的地方,讓他躺下。這時,總衛生部部長賀誠聞訊趕來,把葉劍英扶上擔架。這時,大家才注意到,他的大衣被炸穿了許多窟窿。有個同志驚嘆:“多虧了這件棉大衣,救了參謀長一命!”到了臨時衛生所,醫生細細地檢查了一遍,發現一塊彈片打進他的右大腿靠近臀部的地方,有好幾公分深。由於部隊急於行軍,又缺醫少藥,一時無法取出彈片,醫生束手無策。葉劍英忍住劇痛,安慰醫生和其他同志,說:“取不出就不取了,沒關系,不要緊。”醫生隻好對傷口作了簡單的包扎,葉劍英便繼續上路了。后來,葉劍英每次談起這次負傷留在身上的彈片,就風趣地說:“留著它作紀念,可以使自己不忘過去。”

負傷的葉劍英完全可以向中央爭條件、爭待遇,但在這些問題上,他卻始終恪守著一條原則:寧讓一步,不爭一分。但是,在困難、危險問題上,在革命事業上,葉劍英卻寸步不讓。時時處處想著大局,想著其他人,“不爭” 名利、待遇,“爭”困難的工作、危險的任務,這就是葉劍英!

葉劍英帶傷工作,勞累過度,又加上營養不良,吐了幾次血。但他仍堅持行軍,還經常把自己的馬讓給傷病員騎。參謀孔石泉在通過少數民族地區時,腳負了傷,走路困難。葉劍英又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幾十年后,孔石泉回憶起這件事,激動地說:“葉司令員很關心我,如果沒有他的那匹馬,我也許走不出少數民族地區了!”

而最讓葉劍英憂心的是紅軍的命運究竟該向何處走。有一天,行軍休息時,葉劍英獨自一人爬到一座高山上沉思,“想起毛主席、朱老總苦心創造的中央根據地丟給了敵人,蘇區群眾在受苦受難,我們轉移的隊伍前路漫漫,便吟哦了幾句詩:越過千山與萬水,問君西游何時還?……”此時,葉劍英更迫切地感覺到黨和紅軍需要毛澤東。

長征初期,毛澤東的身體不好,葉劍英想方設法關照他,保護他。一次,中央機關行軍到一條山谷時,突遇敵軍一個連的攻擊,毛澤東暴露在敵軍的射擊范圍內,情況萬分危急。葉劍英立即率領通信排勇敢地沖了上來,他站在最前線指揮部隊作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中央機關轉危為安,毛澤東避免了一次巨大的危險。大家說:“好險呀!要不是葉參謀長及時趕到,我們就要吃槍子了!”

還有一次,毛澤東、葉劍英等人正在紅三軍團開會,敵機突然襲來,對紅三軍團進行狂轟濫炸。葉劍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毛澤東,他拉住毛澤東的手,迅速跑出屋子,隱蔽在山腳下的茅草地裡。他們剛從屋子跑出來,那間屋子就被敵機炸毀了。如果不是葉劍英行動果斷、迅速,毛澤東當時就可能遭到不測了。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兩軍分成左右兩路軍,分頭北上。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葉劍英和徐向前等領導右路軍北上,但他時時惦記著毛澤東。在一次戰斗中,右路軍從敵軍手中繳獲了幾匹馬和一些牛羊。起初,右路軍中的紅四方面軍部隊准備把打來的戰利品直接交給四方面軍供給部,而沒有分給中央。葉劍英知道以后,就把三十軍軍長程世才找來,為中央機關爭取一些戰利品。程世才同意葉劍英的意見,直接把一部分戰利品分給中央機關。博古感激地說:“你們送來一頭牛,讓我們飽餐了一頓,這是我們得到的最好禮物!”毛澤東知道以后,夸獎葉劍英:“組織紀律性強。”

1935年6月下旬,黨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戰略方針的決定》,明確規定:“在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可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陽奉陰違,表面上同意紅軍北上,卻以各種理由不執行中央的北上方針。

1935年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附近的沙窩開會,重申北上抗日的方針和創造川陝甘根據地的歷史任務,強調黨對軍隊的統一領導和一、四方面軍團結的重要性,同時對張國燾的錯誤也進行了批評。由於張國燾的干擾,紅軍在這一地區耽誤了一個多月,失去了佔領鬆潘北出四川的機會。國民黨軍利用這一個多月,完成了對紅軍圍追堵截的部署:胡宗南在鬆潘地區的漳臘、龍虎關、包座一帶集結了4個師20多個團,企圖堵截紅軍北上﹔薛岳、周渾元部集結於雅安地區,隨時可以策應﹔川軍劉湘部佔領了整個眠江東岸,並有一部越過眠江佔領西面的雜谷腦﹔尾隨紅軍的劉文輝部已趕到懋功。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唯一的選擇是:迅速穿過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草地,向甘南的洮河流域前進。在萬分危險的情況下,毛澤東果斷決定,沖出草地、北進甘南!

鬆潘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面積約1.52萬平方公裡,海拔在3500米以上。這是一片充滿危險與死亡的土地!黑河和白河從南到北縱貫其間,河道迂回曲折,汊河橫生,地勢低窪,水流淤滯而成沼澤。經年水草,盤根錯節,結絡成片,覆蓋瀦水。草甸之下,積水淤黑,泥濘不堪,淺處沒膝,深處沒頂。遠遠望去,似一片灰綠色海洋,不見山丘,不見樹木,鳥獸絕跡,人煙荒蕪,沒有村寨,沒有道路,東西南北,茫茫無垠。草地上氣候變化莫測,剛剛還陽光明媚,忽然間便暴雨傾盆,寒風凜冽。行走在草地上,步步驚險,稍有不慎陷入泥潭,越掙扎陷得越深,甚至會遭受滅頂之災。尤其是每年的5月至9月間,是草地的雨季,本已滯水泥濘的沼澤,更成漫漫澤國。在紅軍進入草地之前,沒有任何人敢穿越草地,不要說普通的民眾,就是敢於獻身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也沒人敢涉足一望無際的大草地。

能不能通過草地,誰都沒有把握。誰先率領部隊探路?葉劍英自告奮勇,說:“我願意做這個開路先鋒!”葉劍英爭來了過草地的“先鋒官”。中央決定,由葉劍英率領兩個團,作為中央機關和右路軍的先遣隊,為全軍過草地探路。

茫茫大草原,一望無際,多年枯爛的水草層層淤積,散發出腐臭的氣味,到處是積水、泥濘。葉劍英抱病帶領部隊行軍,和大家肩並肩、手牽手走在沼澤地裡。別人休息了,他還要召開干部會,了解行軍中的情況和問題,要求各單位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同時,還要向前敵總指揮部報告敵情、地形、宿營地點以及大部隊行軍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在草地上,紅軍指戰員缺衣少糧。糧食吃完了,葉劍英就和大家一樣吃野菜,有時吃了有毒的野菜,還拉肚子。

草地裡的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上午晴空萬裡,烈日炎炎﹔下午突然黑雲密布,雷電交加,暴雨冰雹鋪天蓋地而來﹔晚上氣溫甚至降至零下,凍得人們瑟瑟發抖。許多戰士隻穿著單衣或夾衣,腳上是一雙草鞋,甚至是赤腳。腳是濕的,衣服是濕的,柴草是濕的,身上幾乎沒有干過。草地到處是泥濘漬水,到了晚上,隻能找一個土丘、河邊、高地等比較干一點的地方宿營,實在找不到干一點的地方,就隻好在草地裡露宿。或者就地而臥,或者坐著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會。即使睡覺也提心吊膽的,一不小心跌倒深水泥沼裡,就沒命了。因此,有時幾個人輪流“值班”,以免發生不幸。一天晚上,部隊在沼澤地年朵壩宿營。滿天烏雲翻滾,大雨傾盆而下。沒有帳篷,沒有棲身之處,大家或蹲或坐,緊靠在一起,忍著飢寒,苦挨苦撐。葉劍英和戰士們擠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全身都濕透了,相互用身體溫暖對方。不時有同志不聲不響地倒了下去。葉劍英看到這種情景,為鼓舞士氣,就給大家講故事,並領唱《國際歌》。

高亢的歌聲劃破沉沉黑暗,穿過草地,直沖雲霄。在歌聲中,大家想起了自己當初立下的為共產主義奮斗的誓言,充滿了熱情與力量。不知不覺,黑夜過去了,他們迎來了一輪絢麗的日出。大家在燦爛的陽光下歡呼、歌唱。埋葬了犧牲的戰友,葉劍英領著大家佇立默哀片刻,以堅定的語氣說:“我們活下來的人,要想著犧牲的同志。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地,爭取勝利!”他們邁著堅定的步伐,勇敢地向變幻莫測的草原深處走去!葉劍英就是這樣完成了開路先鋒的任務,給紅軍開辟了穿過草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