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葉劍英的“爭”與“不爭”【3】
為革命勝利而“爭”
1935年7月22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徐向前為總指揮,陳昌浩為政治委員。應張國燾要求,中革軍委任命葉劍英為參謀長。張國燾此舉意在拉攏葉劍英,因為葉劍英與張國燾都有留蘇的經歷,在工作中也有過接觸,葉劍英對張國燾的指揮才能是認可的。葉劍英超群的軍事指揮才華,張國燾也是非常欣賞的,有意重用葉劍英。在葉劍英到紅四方面軍工作后,逐漸識破了張國燾的野心。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時,紅一方面軍不到2萬人,而紅四方面軍有8萬之眾。張國燾自恃實力強大,野心膨脹起來,企圖奪取紅軍的最高領導權,慫恿陳昌浩向中央提出,由張國燾擔任中革軍委主席。張國燾還不斷以各種理由,一再拒絕執行中央指示,頑固堅持南下。葉劍英認為,從全國看,華北事變后,日軍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全國人民堅決要求抗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抗日民主運動出現新的高漲局面,華北已經成為抗日戰爭的最前線。黨和紅軍北上開辟根據地,可以領導和推動全國的抗日民主運動,也有利於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紅軍如果南下,必然受到國民黨強大勢力的打擊與擠壓,沒有前途,必然失敗。因此,葉劍英堅決擁護和執行黨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針,反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葉劍英在語言上和張國燾“不爭”,不搞公開、激烈的對抗,用委婉的方式向張國燾提建議,用實際行動與張國燾“爭”。他利用一切機會,向紅四方面軍廣大將士宣傳黨中央的正確決策,教育大家認識和抵制張國燾的錯誤路線。但張國燾拒不接受葉劍英等人的正確意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發展到公開對抗中央的程度。1935年9月9日,張國燾背著中央,向陳昌浩發出密電,命令右路軍南下,徹底開展黨內斗爭,陰謀用武力危害中央。葉劍英接到這份密電后,立即把這封電報交給了毛澤東。毛澤東當機立斷,率一、三軍團迅速離開巴西,脫離危險區域。對於這段驚心動魄的經歷,葉劍英曾回憶說:
大概在1935年9月上旬,我們到了巴西一帶一個叫潘州的村子裡。我和徐向前、陳昌浩同住在一間喇嘛廟裡。中央機關和毛主席他們也住在附近。張國燾率左路軍到了阿壩,就不走了,不願再北進。中央多次催他北上,他就是不干。他還阻止陳昌浩等人北上。我們在巴西那一帶等他。
9號那天,前敵總指揮部開會,新任總政治部主任陳昌浩講話。他正講得興高採烈的時候,譯電員進來,把一份電報交給了我,是張國燾發來的,語氣很強硬。我覺得這是大事情,應該馬上報告毛主席。我心裡很著急,但表面上仍很沉著,把電報裝進口袋裡。過了一個時候,悄悄出去,飛跑去找毛主席。他看完電報后很緊張,從口袋裡拿出一根很短的鉛筆和一張卷煙紙,迅速把電報內容記了下來。然后對我說:“你趕緊先回去,不要讓他們發現你到這來了。”我趕忙跑回去,會還沒有開完,陳昌浩還在講話,我把電報交回給他,沒有出婁子。那個時候,中央要趕快離開,否則會出危險。到哪裡去呢?離開四方面軍到三軍團去,依靠彭德懷。
形勢危如累卵。毛澤東同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王稼祥等舉行緊急會議,當機立斷,決定率紅一、三軍團迅速脫離險區,立即北上。在危急時刻,葉劍英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革命。他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毛主席提議上三軍團開政治局會議,他們臨走的時候,張聞天和博古找到我,對我說,‘老葉,你要走啊,這裡危險。’我知道有危險。但是我想,軍委直屬隊還在這裡。我一走,整個直屬隊就帶不出來了。我要等直屬隊走后才能走。我對他們說:我不能走,你們先走吧。如果我一走,恐怕大家都走不了啦。我以后會來的。”經過思考,葉劍英設計了一條妙計,利用張國燾要部隊南下的電報脫身。他假裝執行張國燾南下的指示,通知各個直屬隊找地方打糧食,限十天之內把糧食准備好。然后秘密到軍委直屬隊找負責人開會,與李維漢、楊尚昆、李克農、蕭向榮等商定,於次日凌晨兩點離開紅四方面軍,與中央匯合。他帶著當時全軍唯一的一張甘肅全圖,領著部隊悄悄地離開了張國燾控制的部隊,趕上了中央,一同向俄界進發。
張國燾惱羞成怒,公然分裂黨和紅軍,另立中央,並通令對葉劍英“免職查辦”。葉劍英知道這個消息,一笑了之。他根本就不屑與張國燾這樣的野心家去爭什麼。
關鍵時刻,葉劍英“一劍封喉”,及時揭露了張國燾妄圖危害中央和分裂紅軍的陰謀,巧妙地率領軍委直屬隊北上,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脫離險境。毛澤東曾多次提到這件事,高度贊揚葉劍英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葉劍英在“不爭”中果斷相“爭”,避免了黨和紅軍的分裂,保護了黨中央,深刻地影響了黨和紅軍的命運。
1935年9月12日,紅一、三軍團改編為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林彪任副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兼第三縱隊司令員,王稼祥、楊尚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葉劍英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作戰,相繼攻克天險臘子口,佔領甘南的哈達鋪。一天,葉劍英看到部隊繳來的一張國民黨報紙,上面有一條報道國民黨軍隊進攻陝北紅軍的消息。從消息中可以看出,劉志丹的部隊不少,根據地也不小,而且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當時,紅軍的最終落腳點尚未正式確定,俄界會議只是決定,北上紅軍經過甘東北,以游擊戰爭打通國際路線,取得蘇聯的幫助,在接近蘇聯的地區創造一個根據地,並沒有解決紅軍長征的終點問題。葉劍英靈機一動,對總政治部的白軍工作部部長賈拓夫說:“拓夫,你看看這篇報道,劉志丹在陝北搞革命,他們的根據地還不小,力量也可觀,你是陝北人,一定曉得陝北的情況,快講給我聽聽。現在我們三個方面軍在原來的根據地都待不住了,長征了。劉志丹還能在原地堅持,說明陝北的群眾是好的,沒有群眾基礎不可能做到。紅軍的力量也不小,我們到他那裡去吧!你看怎樣?”賈拓夫也十分贊成葉劍英的意見。葉劍英隨后向黨中央、毛澤東建議,紅軍到陝北去,和劉志丹的部隊會師,開辟陝北革命根據地。此時,毛澤東也從各種報紙上關注到了這些消息,接受了葉劍英的這一意見。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榜羅鎮召開會議,正式決定,陝甘支隊進至陝北。10月19日,黨中央和毛澤東率領的陝甘支隊到達陝甘蘇區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紅一方面軍勝利結束了歷時一年的長征。
在長征中,葉劍英有所“爭”,又有所“不爭”。“爭”,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立場與犧牲精神﹔“不爭”,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人格與宏偉抱負。無論是“爭”還是“不爭”,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戰勝各種強大敵人和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秘訣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