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2】

原標題: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
作者:宋月紅    發布時間:2016-09-09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歷史。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並善於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並從對歷史規律的不斷認識和把握中探索前進的正確方向,開辟前進的正確道路。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首先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體到歷史研究,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唯物歷史觀為指導。

然而,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以來,始終存在各種思想傾向和錯誤思想的干擾和侵蝕,也始終是在與人類社會實踐的結合中與時俱進、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作斗爭中發展的。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馬克思主義遭遇各種質疑、否定和歪曲,諸如在對待蘇聯馬克思主義問題上的“蘇馬非馬”,在對待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上的“以儒反馬”“以儒化馬”“以儒淡馬”,在對待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上“以西馬釋馬”,以及篡改馬克思主義的“指鹿為馬”,同時又“指馬為鹿”,等等,無不對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產生誤導和困擾,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給予駁斥,站出來向種種錯誤思潮亮劍,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本原,正確對待不同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正確處理民族傳統文化、中西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思想、指導實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新的挫折、面臨新的挑戰與考驗。其中,社會主義國家在對待本國歷史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態度和處理方式:一是蘇聯掀起了“重評”本國歷史的運動,以所謂的“公開性、民主化”大肆詆毀和全盤否定蘇聯歷史,在蘇共垮台、蘇聯解體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二是在中國,盡管在當時的國際大氣候下發生了嚴重政治風波,但我們黨不僅沒有動搖而且更加堅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並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中既實事求是地對待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歷史,又敢於承認歷史上發生的失誤和錯誤,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同時,也更加強調歷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鄧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中國共產黨人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轉入低潮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尊重、科學認識並客觀評價本國歷史,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實際出發,根據是非曲直研究、判斷和把握中國歷史問題,不斷從黨史、國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當代中國的歷史既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延續,又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發展;既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繼承、薪火相傳,又是中華文明的推陳出新與當代發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現當代中國歷史,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同時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就是要深刻闡述我們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基本問題的艱辛探索與回答,深刻揭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就是要在歷史認識和研究中探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資政育人護國。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