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認識和研究歷史,是人類智慧的重要源泉。馬克思主義是在科學認識和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的,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並確立了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人們認識和研究歷史開辟了科學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歷史研究作為“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始終高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光輝旗幟。
一
歷史是人類對自身以往思想認識和實踐活動的記載,是人類文明曲折發展、多樣性發展的軌跡。歷史發展從來就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體現了人民創造歷史的智慧和力量,蘊涵著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飽含著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的經驗與教訓。歷史也總是向前發展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歷史的腳步。
歷史是人類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的一個向導,是人類了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的一塊基石。對於每個人來說,“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相反,則“寂然凝慮,思接千載”。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忘記自己的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是沒有力量、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相反,以史為鑒,則可以知興替。對於一個政黨來說,不善於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終將被歷史所淘汰;相反,注重從人類社會的歷史中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則能夠成為順應歷史潮流、善於治國安邦的自覺政黨。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透視未來的明鏡。看歷史,就會看到方向、前途和光明。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即馬克思一生中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也使歷史研究在歷史觀的變革中成為歷史科學。
二
中國史學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上正確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一經傳播到中國,就與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不斷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1919年,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第6卷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和闡述了馬克思“特有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發展,開啟並推動了現代中國思想界的根本變革,並在流派紛繁的現代中國史學界確立了中國史學的馬克思主義方向。沿著這一方向,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史學家,開始自覺地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中國歷史與中國社會問題的研究,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早期成果。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堪稱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代表作和典范之作,深深影響了一代學人和學術。侯外廬在《韌的追求》中回憶說:“我一見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立刻就沿著他開辟的‘草徑’(何等光輝的一條‘草徑’),研究起王國維的遺產和郭沫若的方法。”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是中國史學馬克思主義化的發展道路,形成和發展了以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理論。正如郭沫若在中國史學會成立大會上所說,中國史學界在歷史研究的方法、作風、目的和對象方面“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在我國史學史上,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論是中國歷史研究還是世界歷史研究,也不論是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研究還是中國現代史、當代史研究,都日益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為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道路和制度,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