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創建中商務印書館扮演了什麼角色【2】

原標題:中共創建中 商務印書館扮演了什麼角色
作者:周武    發布時間:2016-09-09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到 :

馬克思主義初期傳播重鎮

創建初期的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武裝,可以倚仗和能夠倚仗的隻有宣傳。雖然近代政黨無不視宣傳為利器,但中共顯然更擅長此道,也更寄望於宣傳的威力,所謂“一紙文字,勝於十萬毛瑟槍”。這與中共創黨領袖和早期黨員的職業、身份有關。

1920年8月,中共發起組在上海新青年社成立后,先后參加黨組織的陳獨秀、李漢俊、李達、沈玄廬、陳望道、俞秀鬆、楊明齋、邵力子、沈雁冰、袁振英、林伯渠、沈澤民、李啟漢、李中、施存統、周佛海等人幾乎全都具有報刊編輯經歷和編輯記者身份。不是主編,就是編輯、記者或特邀撰稿人。換句話說,他們是清一色的“媒體人”。

早期中共黨員這種職業和身份的共同性,構成中共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色。正因為如此,中共發起組成立伊始,即自覺致力於構建獨立的宣傳載體和傳播網絡。1920年8月《勞動界》周刊創刊,同時成立新青年社,具體負責黨刊及相關書報的編輯、印刷和發行事務﹔ 同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期起)改為上海共產黨的機關刊物﹔11月,秘密創辦《共產黨》月刊,並出資設立新印刷廠。中共一大后,又立即創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所有這些努力,無不體現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

然而,構建獨立的宣傳載體和傳播網絡,不僅需要資本和人才,而且需要環境和時間。創建之初的中共勢單力薄,單靠自己的力量宣傳“主義”和進行廣泛而有效的革命動員,顯然力有未逮。因此,必須借助那些已在思想輿論界廣有市場和聲勢的書局、報刊及其傳播網絡。李達就曾指出:“宣傳主義最好莫如利用資本階級的報紙。資本階級的報紙銷路很廣,許多都市和僻地的工人和農民,大概都看這類報紙……共產黨若能利用這類報紙作宣傳,效力必大。”

實際上,中共正式成立之前,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媒體人就已經在利用上海的報刊、書局宣傳馬克思主義。例如,《星期評論》、上海《民國日報》副刊、《時事新報》、《改造》等,都是當時宣傳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商務印書館、泰東圖書局、群益書社、上海伊文思圖書公司、中華書局等書局,都曾出版過不少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