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創建中商務印書館扮演了什麼角色【7】

原標題:中共創建中 商務印書館扮演了什麼角色
作者:周武    發布時間:2016-09-09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到 :

新知識新思潮新文化“碼頭”

有關上海與中共建黨的關系,已有許多論述,有的從階級基礎闡釋中共在上海誕生的必然性,有的則著重從上海特殊政治格局和城市管理體制來論証必然性,更有甚者還論証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開的必然性。

其實,中共的創建是一個歷史過程,它包括宣傳系統、組織系統、聯絡系統乃至軍事武裝的復雜建立過程。這不是單個因素所能決定的,而是多種因素齊聚和化合的結果。商務印書館與創建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上述關系,就體現出這個過程,反映了這種必然。

作為新知識、新思潮、新文化的“碼頭”,上海早在清末民初就集中了全國最多、最重要的書局和報刊,並建立了覆蓋全國乃至整個東亞的知識傳播網絡和連接世界各地的通訊網絡。那時,上海幾乎稍具實力的報館、書局,都建有自己的網絡。由此,上海成為當時中國的信息集散之地和新學樞紐之所。同時,上海又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搖籃,產業規模最大,工業門類最齊全,是產業工人的集聚之地。

上海還有著“一市三制”的特殊政治格局,是中國最多元化的一個都市。這種多元性不僅體現在市政管理和城市社會控制上,而且體現在社會構造、城市生活和文化形態上。正是這種多元的城市格局,為中共在上海的孕育、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間。而且,上海貧富差距懸殊,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邊緣社會階層,理論上為“貧者”代言的中國共產黨在這裡也容易找到同盟者。這些因素,都不是同時期中國其他城市所兼具的。正因為如此,上海才成為中共的創建之地和早期活動的首要場域。

梁啟超說:“歷史之一大秘密,乃在一個人之個性,何以能擴充為一時代一集團之共性。”“一個人之個性”擴充為“一時代一集團之共性”,少數個人的思想散播為社會思想,地方上的私誼網絡發展為全國性組織,都有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中共在上海的創建歷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如前所述,在中共創建過程中,商務印書館曾提供了宣傳、組織、聯絡等多方面支持﹔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中共“運動”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