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醒的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山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李高山、邢雲文、楊建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即便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人口資源實力,也難免會成為他人精神上的附庸,遭受文化上的奴役,最終喪失自我、迷失方向。堅定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文化發展邏輯的清醒認識,來自對文化傳承使命的自覺擔當,來自對多元文化價值的理性審視。隻有清醒的歷史自覺,才能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維系一個民族發展最核心、最持久的力量來自於文化,推動一個民族發展最深厚、最基礎的力量也來自於文化。世界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文明古國,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波斯,都曾經建立了廣袤強盛的帝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最終沒有延續下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多種復雜因素導致的文化斷裂。有的國家,如亞歷山大帝國等雖然靠軍事討伐開疆拓土,一時強盛,但最終曇花一現,隻能在歷史上留下寥寥數筆。還有一些國家,如古希臘的雅典,雖然只是地中海上的一個小邦,但因其文化地位,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綿延5000年,成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不間斷的特例,歸根到底還是文化的作用。歷史上中國雖然經歷過無數次的戰亂離合、國家分裂,但是最終沒有消亡,這是中華文化母體中包含的獨特基因使然。中華文化包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使得中華民族無論在困境還是逆境中,都能找到可靠的精神依托,也使得中華文化能夠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接納吸收各種外來文化,汲取匯聚不同文明之精華,為我所有、為我所用,並最終融為一體。由此,也造成中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如滾雪球般不斷壯大,融合了儒釋道資源后,最終成為影響整個東亞的主導文化、成為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從唯物史觀的立場看,人類社會越是能夠擺脫物的依賴性,人越是走向全面發展,文化的作用就越重要﹔人越是能夠享有滿足的物質生活,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越迫切。當代社會的發展也充分驗証著這一點。工業革命后,隨著大量簡單性重復勞動越來越被機器代替,人類得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今天,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類將在更大程度上獲得解放,從而使人們獲得更多的閑暇時間,能夠專注於哲學、藝術、文學等精神文化層面的生產。在此意義上,社會的發展必將是一個文化加速發展的過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文化資源將會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這也足以說明,為什麼在進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文化看作是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成為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代中國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和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稟賦。站在這樣一塊豐厚的文化沃土之上,我們有理由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要以清醒的歷史自覺擔當繼往開來的文化使命。文化的本質是人化,人是文化的創造者,文化也深刻地影響著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是流淌的精神河流,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創造為其注入新的血液,從而使它能夠一直向前。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使命,如果有一代人忘記了自己的使命,那麼這條文化之河就有可能干涸、甚至斷流。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傳承,不斷發揚光大,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以人弘道”的文化自覺是分不開的。從周人的“文化維新”,到孔子對禮樂崩壞、道之不行的憂患﹔從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歷代仁人志士把傳承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不遺余力地守護並光大著文明的薪火,才使得中華文化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