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作用【2】
其次,史學工作者必須認真全面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做到真懂、真信。總書記講話中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與其研究者堅持什麼樣的世界觀、方法論緊密相關。人們必須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更好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種現象,揭示蘊含在其中的規律。”當前,史學研究中碎片化傾向依然普遍,從具體問題出發多,理論關照少﹔就事論事多,探討規律少﹔標簽、淡化、邊緣甚至否定、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傾向仍然存在,這就要求史學工作者必須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嚴謹求實、冷靜鑽研的態度來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不是一知半解,淺嘗輒止。隻有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才能掌握真諦,融會貫通,從真正意義上發揮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科學價值。
再次,史學工作者必須解決好史學研究為什麼人的問題。總書記講話中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唯物史觀一條最基本原理。隻有唯物史觀指導下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才真正關注到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作用,真正做到為人民大眾服務。堅持唯物史觀與堅持為人民研究歷史是高度統一的。因此,史學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樹立為人民研究歷史的價值觀。
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體系
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深挖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體系也應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體現繼承性、民族性。總書記講話中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體系同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按照總書記的要求,要融通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三方面的資源,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會貫通,使之成為推進史學創新的“有益滋養”,要立足中國歷史實際,推出“獨創性的研究成果”。
其次,體現原創性、時代性。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史學研究應當秉承創新精神,在唯物史觀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從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中揭示規律,從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總結規律理論,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提供新思想新理念。
再次,體現系統性、專業性。總書記講話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就史學領域來說,落實總書記的指示我們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學科建設,徹底改變馬克思主義史學在部分領域邊緣化、失聲、失語的狀況﹔二是加快完善歷史學學科體系建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學學科體系。三是要注重鞏固發展已有的史學優勢學科。四是要重視保護具有重要文化傳承意義價值的“絕學”、冷門學科,使史學學科體系健全扎實、優勢突出。在注重文化傳承、基礎研究的同時,也要重視史學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大眾的應用性特點。
史學研究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杜絕仍然存在的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制濫造、逃避現實、閉門造車等不良學風。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真正做到為祖國、為人民做學問。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