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作用

原標題:史學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作用
作者:卜憲群    發布時間:2016-09-20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特別關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系統完整,就如何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做了全面闡述。作為一名親身參加這次座談會的史學工作者,深感鼓舞,謹就此談一點學習體會。

一、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史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學問,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曾經發揮過知識變革、經驗總結、資政育人、思想先導的作用,是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標志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性認識高度,也標志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成熟度。在中華民族偉大變革的當代,史學工作者應該根據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把史學研究自覺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起來。從歷史的角度,研究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華大地上形成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

首先,史學要為正確理解和認識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源於歷史自信。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生生不息的5000多年文明史是一脈相承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養分”。當前,史學工作者應當堅決擯棄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深入研究探索這些歷史發展階段的內在聯系,為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提供“歷史底蘊”,樹立全民族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

其次,史學要為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答和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和提出的重大問題發揮出“獨特優勢”。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史學應當深入研究、系統闡述這些思想體系、知識智慧、理性思辨,用“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分析它們在各個時期的思想先導、求新變革、銳意進取中的歷史作用,為偉大的時代變革提供史學支持。

再次,史學要為新時期的治國理政提供歷史借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歷史中包含著豐富的智慧與經驗,解決中國問題必須立足中國大地,史學工作者應當從中華民族歷史、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總結智慧經驗,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中探索經驗,服務於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二、史學研究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

當前,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失語”“失蹤”“失聲”的情況在史學界也存在。史學界必須以總書記講話精神為指引,發揮史學研究在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中的堡壘作用。

首先,史學工作者必須認識到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是中國史學發展的必然。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當代中國史學研究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僅改變了傳統史學的指導思想、研究范式、話語體系,科學闡釋了中華民族前進發展的道路與規律,更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過程中提供了強大的歷史支撐。史學研究如果不“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