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中印關系【3】

作者:李達南    發布時間:2017-03-2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中印邊境沖突后妥善處理兩國關系

盡管中國再三退讓,中印邊境的大規模武裝沖突還是在1962年10月20日爆發。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三項建議,要求雙方尊重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雙方武裝從這條線各自后撤20公裡,脫離接觸﹔兩國總理再次會談﹔如印度總理不便來京,中國總理願意前往新德裡。這一建議遭到了印方的拒絕。但中國政府仍於11月21日宣布全線停火,中國軍隊從12月1日起后撤,並單方面撤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的20公裡以外。這樣中印邊境的局勢才平靜下來。1963年2月28日,中國邊防部隊完成了主動后撤計劃,並宣布釋放和遣返全部被俘印度軍事人員和歸還所繳獲的武器彈藥。12月3日,周總理在出訪亞非等14國前夕,還特地接見了印度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班納吉先生,指出:中印邊界的局勢是和緩了,除非有一方破壞邊界現狀,而中國是決不會破壞現狀的。中印兩國關系不應該再惡化下去。照會戰雖然比邊境武裝沖突好,但雙方應該通過照會想辦法尋求一些共同點來促進兩國關系的改善。

中印邊境沖突發生后,周總理於11月15日就中印邊界問題寫信給亞非各國領導人,信后附有我方繪制的地圖5張,參考地圖6張。參考圖一是加爾各答測量總局1862年出版的《英屬印度斯坦北疆圖》,標明中印西段邊界傳統習慣線是沿喀拉昆侖山脈而行的,阿克賽欽地區屬於中國。參考圖二A是印度測量局1917年出版的《西藏及鄰近國家圖》,標明東段傳統習慣線是沿喜馬拉雅山的南麓而行的,而且該線西端的一段還是以明確的國際邊界線標出。參考圖二B是大英百科全書1929年第24卷的插圖,東段也是沿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分界,根本沒有畫出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參考圖六是兩張英藏代表1914年在西姆拉會議外,背著中國中央政府非法繪制的麥克馬洪線原圖。根據這兩張原圖,引起1962年邊界沖突的東段扯冬地區明確位於麥線以北,這說明沖突是印方挑起的。這些附圖都是精心挑選,由周總理最后審定的。

1967年6月,印度駐華大使館二等秘書魯冠南和一名三等秘書擅自闖入北京西郊軍事基地,偷拍軍事設施,從事間諜活動,被當地值勤人員發現,偷拍的膠卷被當場查獲。魯冠南后來書面承認他這樣做是錯誤的。中國政府因而宣布這兩名印度外交官為不受歡迎的人。印方作為報復,也宣布中國駐印使館一等秘書和三等秘書為不受歡迎的人,而且於6月17日縱容暴徒闖入中國使館院內,焚燒中國國旗,搗毀使館辦公樓,燒毀兩輛汽車,將8名中國外交官和工作人員打成重傷。消息傳來后人們十分氣憤,我駐印使館曾來電報認為印驅逐我一秘是升級和不對等的,建議我應再驅逐對方相應外交官。周總理在電報上批示:此議不妥,不能這樣做,如再升級有可能導致兩國中止外交關系。對北京群眾到印度駐華使館門前示威,由於事先作了嚴密防范措施,位於東交民巷的印度使館只是沿街的幾扇窗戶玻璃被打碎,人群未進入使館院內,更沒有發生毆打印使館人員事件。這在當時極左思潮泛濫和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盡管如此,周總理對印度使館被砸事件進行了嚴厲批評。亞洲司一名違紀干部后來還受到調離外交部的處理。周總理這種以中印友誼大局為重的寬廣胸懷,充分反映了他政治家的高尚風度。

關於翻譯和出版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所著《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也是周總理親自布置的。馬克斯韋爾在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時是英國《泰晤士報》駐德裡特派記者,他精心收集了印度政府的內部材料,客觀敘述和分析了中印邊界問題和沖突的背景,說明沖突是印度推行“前進政策”的結果,印對此負有責任。該書出版后引起很大反響,被認為是可信度很高的權威著作。毛澤東最早從《參考資料》上看到《印度斯坦時報》摘登的該書部分內容,認為很有價值。周總理立即指示外交部組織專人把該書譯出並出版。1970年由柯柏年、章文晉、周南等6位同志合譯,1971年由三聯書店出版,書的譯者用了一個筆名,叫“陸仁”,也就是“六人”的意思。

1970年5月1日,毛主席為了調整被“文化大革命”干擾的對外關系,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各國駐華使節。他對印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拉杰希•米斯拉說:“印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印度人民是一個偉大的人民。中印兩國人民總是要友好的,不能老是這麼吵下去嘛!請問候你們的總統和總理”。印度政府不久即傳來口信:“我們准備開始對話,其目的在於消除籠罩著我們兩個鄰國之間關系的緊張和敵對狀態”。當時一度出現中印關系好轉的征候,我也被從江西上高外交部五七干校調回。不料1971年3月發生了東巴基斯坦事件,印度公然干涉巴內政,11月印又對巴發動全面武裝侵略,中印改善關系的進程受此影響而被推遲。12月16日印度軍隊佔領東巴首府達卡后,周總理要亞洲司副司長葉成章和我去西花廳起草中國政府聲明,並親自修改,對印度侵略行徑進行譴責。1972年初,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曾寫信給周總理,為其侵巴行徑辯護。總理當時正忙於接待尼克鬆總統工作,但仍不忘要外交部對此信研究如何答復。后來因當時印遲遲不撤軍和遺返巴戰俘,拒不執行聯合國有關決議,為主持正義和對印保持壓力而沒有復信。

1974年后周總理長期住院,無法再多過問中印關系,不幸於1976年辭世。當時有許多印度友人來我駐印使館所設靈堂前吊唁,甘地總理也親自來館致哀並留言。不久兩國決定互派大使,結束了長達14年雙方隻有代辦的局面。今天中印關系已恢復友好,雙方領導人訪問不斷,兩國邊境已就實際控制地區保持和平和安寧以及採取信任措施達成了協議。中印友好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記周恩來為此而付出的心血和重大貢獻。願他首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准則在世界各國之間得以實現,永放光芒。

(摘自:歐陽淞 曲青山主編:《紅色往事:黨史人物憶黨史》,濟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