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期【3】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1-28   
分享到 :

紀念南昌起義85周年學術座談會發言摘要

南昌起義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

今年是南昌起義85周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我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誕生了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1933年起,81日就被確定為建軍節。除了這個“建軍”的偉大意義之外,還有兩個重要意義對今天特別具有現實性。一個是南昌起義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其對今天的啟示﹔一個是南昌起義所突出表現出來的而今天又特別需要發揚的革命精神。

“什麼是”和“怎麼搞”問題的深刻回答

五年前,在南昌起義80周年的時候,胡錦濤同志指出:“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把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斗爭一起稱作是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開篇,從這個高度上闡明南昌起義的意義,還是第一次。這是一個需要繼續深入研究和闡發的重大課題。

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理論上,也有一個搞清楚“什麼是”和“怎麼搞”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南昌起義都作出了深刻的回答。

首先是搞清楚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在建黨初期,由於沒有清醒認識到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必須要由無產階級領導這個道理,實際上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而這種放棄,又直接表現為對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自覺,沒有決心和勇氣。這反映了當時我們黨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及復雜性認識還不清楚,對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沒有搞清楚。陳獨秀的所謂“二次革命論”就是這種幼稚的認識狀況的反映,是造成大革命失敗的理論根源。南昌起義在革命處於萬分危急的時刻,以實際行動停止了這種錯誤。黨要不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要不要獨立領導開展武裝斗爭、掌握自己的軍隊,對這個問題,南昌起義及以后的一系列起義,作了最為明確的回答。對此,毛澤東同志分析得很清楚。他說:“革命失敗,得了慘痛的教訓,於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造紅軍的新時期。這個時期是我們黨徹底地認識軍隊的重要性的極端緊要的時期。”參加過南昌起義的陳毅同志指出:“中國革命由中國工人階級獨立領導,並以革命的武裝斗爭為主要的革命方式,始於南昌。”他還說,南昌起義是中國革命的一個裡程碑。這個裡程碑,不但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歷史的分界線,也是認識的分界線。南昌起義斷然告別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在革命領導權和武裝斗爭這樣的根本問題上,深化了對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問題的認識。這正是它的重大貢獻。當然,這一認識過程並沒有完結。“什麼是”的問題,還要在“怎麼搞”問題的回答中繼續得到深化,並最終取決於“怎麼搞”問題的解決。

南昌起義在探索怎麼搞新民主主義革命問題上所起的作用,引人深思,給人啟發。首先,隻有搞了武裝斗爭后,才會有“怎麼搞”的問題。在武裝斗爭的實踐中,所有的問題都陸續地提了出來。有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失敗的一方面。從成功的方面講,主要表現在起義后期朱德、陳毅同志的實踐活動上,包括“贛南三整”,湘南起義等。他們在游擊戰、根據地建設、軍隊的思想建設等方面的初步探索,與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因而意義重大。但是,對“怎麼搞”這個問題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多的還是從起義失敗的教訓中得出來的。參加和領導過南昌起義的同志,在后來的總結中都清楚地談到了這一點。

周恩來同志說:南昌起義的主要錯誤就是沒有採取就地革命的方針,不是在當地進行土地革命,而是遠走汕頭﹔不是就地慢慢地發展,而是單純的軍事進攻和到海港去,希望得到蘇聯的軍火接濟。

朱德同志說:當時只是看到武裝斗爭的必要,而沒有認識到武裝斗爭必須和農民的革命斗爭相結合,沒有把軍隊開到農村去搞政權。后來,我們被迫上山,被迫進行游擊戰爭,即開始轉入正確的方向——游擊戰爭的方向,不是採取過去佔領大城市的辦法,而是實事求是,發動群眾起義,創造農村革命根據地。

賀龍同志說:南昌起義僅是我們黨認識武裝斗爭的開始。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如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農民戰爭等,我們當時還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膚淺。革命軍隊必須與農民運動相結合,實行土地革命,堅持長期的游擊戰爭,以農村包圍城市,並最后奪取城市。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這條正確路線,直到井岡山會師以及以后的革命戰爭中,才為毛澤東同志完整地解決了。

陳毅同志說:南昌起義回答了人民要進行武裝斗爭的問題,但卻沒有解決怎樣進行武裝斗爭的問題。知道搞武裝斗爭不容易,知道怎樣搞法更不容易。有種種搞法。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毛主席的偉大創造。有依靠,有革命根據地,有革命政策,有黨的堅強領導,有政治路線,有軍事路線。八一起義提出了問題,是毛主席在井岡山解決了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這些正確的、深刻的認識,並不是我們黨在南昌起義失敗后就馬上得到的。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大革命失敗后,我們糾正了右傾錯誤,但又犯了三次“左”傾錯誤,依然是打大城市,依然是搞正規戰,給革命造成重大損失。直到延安時期,通過系統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從正反兩方面的比較中,又從理論上、從哲學思想方法上挖根源,毛澤東同志寫了一系列著作,這才把“什麼是”和“怎麼搞”這兩個問題都搞清楚了,中國革命才取得了勝利。

南昌起義后來的失敗,絲毫不能降低它對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貢獻和意義。盡管我們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規律的認識經歷了這樣一個很長的過程,但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斗爭是正確探索的起點,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把它們並稱為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不但完全正確,而且寓意深刻。

回顧這一過程,聯想我們搞社會主義的歷史,真是感慨良多。在搞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我們何嘗不是如此,何嘗不是也經歷了這樣一個曲折的過程。不但同樣艱巨復雜,而且探索的道路更長。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我們黨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其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使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有了正確認識﹔在“怎樣搞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我們也已經有了一套成功的做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輝煌成就,但是這個探索還遠沒有結束。從現在看,就像陳毅同志當年所說的那樣,解決“怎麼搞”的問題更加艱難。隻有把“怎麼搞”的問題解決好了,解決了橋和船的問題,才能真正回答好“什麼是”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南昌起義不僅是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一把鑰匙,也對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重要啟迪意義。“什麼是”和“怎麼搞”,永遠都是我們黨需要面對和回答的根本問題。

重大關頭和危難時刻展現的革命精神

偉大的革命實踐必然孕育出偉大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在不同時期形成和總結了許多重要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那麼,偉大的南昌起義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呢?

南昌起義的精神最集中的表現主要有三條:一是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不管遇到什麼艱難險阻,甚至生死考驗,都矢志不改。二是敢於斗爭的英雄氣概。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強暴,奮起反抗。三是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在困難和失敗面前堅韌不拔,越挫越奮。這些在困難的時候、危險的時候、失敗的時候,在歷史的重大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是最為寶貴,最需要學習和發揚的。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有一批擁有這種精神和品格的共產黨人為之不懈奮斗,流血犧牲﹔就在於我們黨的事業一直有這麼一股勁、這麼一股革命熱情、這麼一種拼命精神來支撐和激勵。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勝利。

今天,我們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和平時期,但老一輩革命家們在戰爭年代留下的這些革命精神,決不能丟掉。它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對這些精神,我們要反復講,大力宣傳,堅持用它們來教育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年。實現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仍然很長,還會有各種風險和挑戰,還要克服各種艱難險阻。革命先輩們在南昌起義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仍然是我們攻堅克難的強大武器。對這些精神,我們要永遠學習,使之發揚光大。這正是我們所以要紀念南昌起義的意義所在。

南昌起義的意義在於它在重大歷史時刻高舉紅旗

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 金沖及

要談南昌起義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所處的特殊地位,不能離開它的歷史大背景。

南昌起義前夜,中國共產黨正面對一個生死關頭。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汪精衛宣布反共,持續了四五年的國共合作頓時破裂。昔日的盟友忽然變成凶殘的劊子手,到處在搜捕,到處在屠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原來的近六萬人一下減少到一萬多人,共產黨人的血流得太多太多了。

對這種突然襲擊的到來,共產黨人缺乏足夠的精神准備和應對經驗。許多地方的黨組織被摧毀,一些不堅定的分子紛紛脫離組織,報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悔過啟事”,有的甚至帶著敵人搜捕原來的同志。黨內的思想相當混亂,不少人不知道該怎麼辦。

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有兩種可能性:或者是滅亡﹔或者是不屈不撓挺身站立起來,把革命推向新的階段。這是生活在平靜日子裡的人難以想象的生死考驗。剛成立六年的中國共產黨是好樣的。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

在血和火的生死搏斗中,隻有用革命的武裝力量來反對武裝到牙齒的反動派。但由於以前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領導並沒有重視掌握武裝,能夠由黨掌握的軍隊主要是賀龍、葉挺率領的在九江的兩支部隊,而汪精衛等已經決定對這兩支部隊下手。這真是千鈞一發的時刻。以周恩來為書記的總前委,還有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毅然決然地排除張國燾等的干擾,義無反顧地在南昌領導部隊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種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中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八十五年后的今天回想起來,依然令人神往。

在南昌打響的第一槍,是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的。它使人們在一片混亂中重新看到共產黨的力量依然存在,看到新的出路,燃起新的希望。李立三在兩年多后的1930年初說:“南昌暴動在革命歷史上有他的偉大意義。在廣大群眾沒有出路的時候,全國豎起新的革命旗幟,使革命有新的中心,南昌暴動是很重要的時期。”接著是八七會議的召開,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發動。所以南昌起義的意義,不僅僅表現在佔領南昌和繼續南下,甚至也不隻在它的首先發難,而且在於它在重大歷史時刻高舉紅旗,把革命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南昌起義和它以后局勢的發展,還逐步改變了中共中央對軍事工作的認識。這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是一個有著極端重要意義的大事。

前面說到,中共中央在大革命時期忽視了軍事工作的重要性。毛澤東在八七會議的發言中說:“對軍事方面,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蔣、唐都是拿槍杆子起的,我們獨不管。現在雖已注意,但仍無堅決的概念。”“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

毛澤東所說的“仍無堅決的概念”,一個重要的表現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共中央最看重的仍是工農暴動,常把軍事運動、特別是做正規軍的工作,嚴厲批評為“軍事投機”,不同意多做這方面的工作。事實上,在長期持久、規模不斷擴大的軍事行動中,如果缺乏既有革命思想、又受過嚴格軍事訓練、遵守組織紀律的軍隊作為骨干,隻臨時發動缺乏嚴格軍事素養的工農暴動,是很難戰勝敵人的。

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隊伍中,如果沒有以盧德銘為首的原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這支部隊的參加,單靠平江、瀏陽的農民自衛軍和安源路礦的工人武裝,是很難取得上井岡山后那樣大的發展的。

朱德、陳毅率領留守在三河壩的南昌起義余部,以北伐勁旅葉挺獨立團為基礎,有著很強的戰斗力。這支隊伍保留下來,朱毛會師,對井岡山斗爭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譚震林同志說過:“朱德、毛澤東井岡山會師,部隊大了,我們有力量打下永新。當然,在這之前打了茶陵、遂川,也佔領了寧岡縣城。那時候不敢走遠,因為國民黨來上兩個團,我們就打不贏,可是朱毛會師我們力量就大了,所以一打永新,二打永新,尤其是七溪嶺打了一仗。這樣就把江西來的三個師打敗了。”

當然,在這以后還有一個把這支軍隊進一步鍛煉和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問題。但再沒有人把這些稱作“軍事投機”了。

南昌起義失敗了。周恩來把它的教訓沉痛歸結到一點,就是沒有“就地鬧革命”。這也不奇怪,中國共產黨還很年輕。在軍事方面,以往參加過的隻有廣東東征和北伐那種以佔領重要城市為目標的正規軍作戰﹔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樣的事情先前還不曾有過。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實踐中來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最初的目標也是進攻長沙,失敗了,在實踐中取得教訓,才決定南下,以后上了井岡山。

人總是容易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來處理新遇到的問題。南昌起義也是這樣。通常需要在實踐中經過多少次勝利和失敗的反復比較,才能把原來不清楚的事情逐漸認識清楚。這也叫“摸著石頭過河”吧!對於前所未有的創舉,尤其是這樣。

南昌起義是探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偉大開篇的組成部分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石仲泉

如何解讀南昌起義是“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呢?我認為,可以這樣認識:

第一,南昌起義作為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端,可以視為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道路“偉大開篇”的一個組成部分。黨自創立以后就積極投身革命實踐斗爭,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大革命中雖然參與一些決策,但不是領導革命的主角。只是從南昌起義開始,黨以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實現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歷史性轉變,才真正展開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由此,走什麼樣的道路才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獨立思考和實踐的首要問題。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屠殺,凡是要繼續革命的都怒不可遏、義憤填膺,第一反應就是要進行武裝反抗。至於是走俄國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裝暴動道路還是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腦瓜裡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先驗的認知模式。在當時,黨隻能是武裝起義的觀念。就毛澤東而言,盡管在八七會議前已有“上山”思想,但率領秋收起義隊伍最初目標也是打長沙,並非一開始就決定上山。他是通過在井岡山開辟革命根據地的實踐才認識到,黨要到反革命勢力薄弱的邊遠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革命才有發展前途。后來又經過開辟中央蘇區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才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第二,南昌起義為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教訓。南昌起義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在哪裡?主要不在於那時該不該在南昌起義,而在於起義以后不該繼續執行起義以前中央決定的南下潮汕、一起恢復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繼續北伐的既定方針。因為進行北伐的國民革命軍的大部分已轉到反革命方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力量弱小,不可能再重新進行北伐戰爭。毛澤東的超群過人之處就在這裡:能從實際出發,改變中央攻打長沙的決定,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對於南昌起義的教訓,周恩來后來在延安曾這樣說過:南昌起義的“主要錯誤是沒有採取就地革命的方針,起義后不應把軍隊拉走,即使要走,也不應走得太遠。當時如果就地進行土地革命,是可以把武漢被解散的軍校學生和兩湖起義尚存的一部分農民集合起來,是可以更大地發展自己的力量的”。認識到這一歷史教訓,也是對探索中國革命的路怎麼走的深刻總結。這是實事求是的。既然是探索,就會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也是探索,它告訴人們“此路不通”。從辯証法的轉化思想來看,南昌起義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道路的“偉大開篇”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南昌起義部隊在三河壩分兵后,由朱德率領的起義軍輾轉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為開辟井岡山道路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在192710月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后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揭開了中國革命斗爭歷史新的一頁。南昌起義軍主力南下失敗,這個錯誤在總體上無法克服,但留在三河壩的南昌起義軍在朱德率領下,經過艱苦轉戰,半年之后,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則在局部彌補了南昌起義主力部隊的歷史缺陷。隨朱德上井岡山的還有南下潮汕的起義軍余部。所有上山的南昌起義軍,大多是北伐時期具有很強的戰斗力的葉挺獨立團部隊,裝備比較整齊,槍支近千支,優於其他各部。毛澤東、朱德領導的兩支部隊會師后組成的紅四軍領導成員,參加過南昌起義的佔較大比例。講南昌起義,一定要講上井岡山的這一部分。因此,胡錦濤同志將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放在一起講,將兩者都作為“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這無論對南昌起義的評價,還是對開辟井岡山道路的認識,都是符合歷史的。

戰斗力要靠理想信念來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李慎明

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石破天驚第一槍。在這之前,在右傾思想禁錮下,武裝斗爭被說成是“軍事投機”。決定武裝起義打響第一槍,是很大的進步,是很大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非常重要,沒有句號,永不能停止。沒有思想解放就不會有八一南昌起義,也不會有以后的一次次勝利。胡錦濤同志最近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進一步強調解放思想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堅持解放思想,絕不能搞僵化,絕不能搞教條主義。

南昌起義毅然舉起武裝斗爭的旗幟,正是基於共產主義的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南昌起義的時候,賀龍還不是黨員。當周恩來將起義計劃告訴賀龍,並征求他的意見時,賀龍激動地說:“我完全聽共產黨的,共產黨說怎麼辦,我就怎麼辦。”在南下廣東抵達瑞金時,賀龍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周總理、朱老總、賀老總、葉挺他們都有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革命先烈還沒有看到社會主義的勝利就有這麼堅定的理想信念,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並且享受著社會主義成果,為什麼有不少人反而喪失理想信念呢?

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而人都是有信念、有信仰的,千萬不要忽視生產力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千萬不能忽視人的信念和信仰問題。人的戰斗力,我們黨和軍隊的戰斗力,從根本上要靠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來支撐。

繼承優良傳統,再創新的輝煌

濟南軍區原政委 宋清渭

南昌起義,是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作為一名參加革命多年的老戰士,我經歷了自抗日戰爭以來軍隊建設的風風雨雨,目睹了軍隊發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時刻,深切地感受到,沒有一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強大軍隊,是萬萬不行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人民軍隊在建立卓越功勛的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優良傳統,就是胡錦濤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70周年大會上總結概括的“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這些優良傳統,是我軍的傳家寶。

一、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魂

我們的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直接締造和創建的。經過大革命的失敗,黨深刻認識到獨立領導革命和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在我軍的發展史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特別重視和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從南昌起義設立“中共前敵委員會”,到三灣改編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從“古田會議”建立黨領導軍隊的基本制度,到六屆六中全會“黨指揮槍”原則的確立,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和確立了黨領導軍隊的思想、制度和組織體系。進入新時期,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領導同志也非常重視在軍隊中加強黨的領導,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放在軍隊建設的首要位置,使我軍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黨的指揮。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保持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的重要前提,一支聽黨指揮的軍隊是國家安全和政權鞏固的重要保証。但是,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卻大肆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所謂“民主”、“精英”人士,積極響應附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馬克思主義認為,軍隊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階級實現自身利益、政黨實現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超階級、超政治的軍隊是不存在的。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非常現實的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要在教育中培育和灌輸軍魂意識,引導官兵明辨是非、堅定立場。我們的軍隊如果失去黨的領導,就會迷失方向。我們黨如果失去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掌控,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

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強軍之基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血脈所在、力量所依,黨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目的。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黨的宗旨就是人民軍隊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體現了軍隊的核心價值觀,是人民軍隊區別於其他剝削階級軍隊的根本標志。

人民軍隊85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歷史。南昌起義后發表的《中央委員宣言》,號召“繼續為反帝國主義與實行解決土地問題奮斗”﹔秋收起義時,毛主席提出“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生動鮮明地揭示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建軍以來,從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到二萬五千裡長征,從八年抗戰到三年解放戰爭,人民軍隊都是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南征北戰、流血犧牲、奮勇向前。和平建設時期,人民軍隊依然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放在第一位,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默默奉獻。老山前線的貓耳洞裡,三峽大壩的工地上,抗洪搶險的大堤上,抗擊“非典”的第一線,汶川、玉樹災區現場,到處都有子弟兵的足跡,到處都有子弟兵的身影,人民群眾看到飄揚的軍旗就看到了希望,見到了人民解放軍就像見到自己的親人。

同時,軍隊能打勝仗,除了統帥部的正確決策和將士們的奮勇作戰之外,與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人民群眾是人民軍隊的堅強靠山,是巨大戰斗力的不竭源泉。記得,我剛參加革命時,村裡、鎮裡都是日偽軍的據點,處處都有封鎖線,部隊吃的是老百姓的糧,住的是老百姓的房,離開老百姓,真是寸步難行。陳毅元帥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陳老總的話,說出了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關系,這正是人民軍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所在。

當前,我國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軍政軍民關系也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情況,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加以解決。時代變了、社會變了,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沒有變、也永遠不能變。

三、敢於和善於戰勝一切敵人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

英勇善戰是我軍的根本特征。85年來,人民軍隊憑著“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的英雄氣概,經過無數次戰役戰斗,打敗了國內外不同的對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從南昌起義中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毅然決然地進行了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征,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凶殘的日本侵略者侵我中華、佔我河山,八路軍、新四軍與全國人民一起奮勇抗擊、浴血戰斗,打得鬼子魂飛膽喪﹔國民黨反對派為了實現獨裁,執意發動內戰,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毫不畏懼、英勇戰斗,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中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侮我近鄰,犯我邊境,正義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走出國門,與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搏斗,並取得了勝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國家妄圖侵佔中國領土,強大的人民解放軍斷然出手,大敗敵人,收復國土,給了他們一個義正詞嚴的警告。事實証明,我們的人民軍隊從來不懼怕任何困難,從來不畏懼任何強敵,是一支英勇善戰的英雄部隊。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們要看到,在建設經濟大國、文化大國的同時,還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成為軍事強國。這樣才能國泰民安,經濟發展成果才能得到保証。當前國際形勢異常復雜,矛盾重重。特別是我國周邊地區,焦點熱點問題層出不窮。世界並不太平,不經過發展,不經過斗爭,要維護持久和平,建設和諧世界的遠景目標是很難實現的。我們不稱霸,但世界上仍有霸權,在一些地區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這是客觀事實。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而不能有任何麻痺,更不能放鬆戰備和軍事斗爭准備。我們要看到,美國天天在喊要領導世界,實施戰略重心東移,要重返亞太。一些國家也甘願充當美國遏制壓制中國的馬前卒,並利用各種問題和借口向中國發難。在此情況下,我完全相信我們的軍隊一定會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局勢的准備,更加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捍衛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含糊和動搖的。同時也應看到,我們的軍隊已經很多年沒有打過仗,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中,沒有警報頻傳、沒有槍林彈雨,容易產生懈怠和放鬆情緒。再就是,當前世界戰火不斷,武器裝備、戰爭形態、戰爭理念、作戰樣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軍隊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加強基礎和基層建設,把當兵就要准備打仗的理念灌輸到每一名官兵的思想中,牢記歷史使命,苦練殺敵本領,增強打贏信心,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我軍85年的奮斗歷程,培育和形成了許多有我軍特色的優良傳統。這些優良傳統體現了我軍一脈相承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則,包含著人民軍隊特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風,是我軍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南昌起義表明堅持軍隊性質的關鍵在堅持黨的絕對領導

國防大學原副政委 李殿仁

85年前南昌城頭一聲槍響,震撼中國,震撼世界。它用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敢於斗爭、勇於勝利的決心和膽略,開啟了我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新型人民軍隊、探索人民革命新道路的歷史新時期。

一、南昌起義所具有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歷史意義

首先,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轉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支持下,蔣介石於19274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其后在南京另行成立“國民政府”﹔715日,武漢汪精衛集團採取“清黨”行動,公開同共產黨決裂。至此,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慘遭失敗。大革命的失敗証明,在中國這樣一個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而未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不可能走西方國家通過議會和政黨競選來決定由何種政治勢力執政的道路。武裝斗爭是中國政治的特點,也是中國革命的特點。為了挽救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毅然決定發動武裝起義,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南昌起義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不畏強暴、堅持斗爭的決心,使千千萬萬的革命者在經過了大革命嚴重挫折后,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所在,認識到被壓迫的人們隻有拿起武器,勇敢反抗國民黨,中國才能走向光明,民族才有自由,人民才有幸福。雖然后續計劃遇到失敗,但南昌起義的歷史功績將永載史冊。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進入轟轟烈烈、氣勢磅礡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新時期。

其次,南昌起義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新型人民軍隊新階段。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這裡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建立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的人民軍隊,從根本上解決“兵歸將有,兵隨將走”這種個人掌握軍隊的舊式軍隊領導制度的積弊。南昌起義是我們黨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開端,也成為建立黨絕對領導新型人民軍隊的開端。南昌起義時,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作為黨領導起義的中心,在軍師兩級建立黨委,在團建立黨支部、黨總支等基層組織。由於當時形勢的復雜性,黨對軍隊的領導雖然還存在明顯的缺陷,但南昌起義畢竟邁出了建立新型軍隊的第一步,為探索黨對革命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初步基礎。后經三灣改編、古田會議,黨確定了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對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基本制度和措施,使軍隊成為完成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實現了軍權由個人掌控向工人階級政黨組織領導的飛躍。從根本上消除了軍閥政治在軍隊生長的土壤,擺脫了軍閥操縱政黨及政治的夢魘。在黨的絕對領導下,我軍不斷發展壯大,南征北戰,所向無敵,打敗了國內外反動派在中國的勢力,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第三,南昌起義拉開了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宏大歷史序幕。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反動勢力的一次英勇反擊,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起義部隊在遇到重大挫折后,在朱德、陳毅等同志領導下,仍然堅持斗爭,轉戰閩、粵、湘、贛地區,並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湘南暴動。而隨后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百色起義等多次武裝起義,都是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偉大探索。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地把黨的革命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革命道路。毫無疑問,南昌起義為尋找這條革命道路開啟了源頭,作了准備。

二、南昌起義的重要啟示

重溫歷史,展望未來,南昌起義仍然能給我們以重要的啟迪。

第一、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始終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南昌起義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起義,是我們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一次重要戰略抉擇。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並自覺在推進民族復興偉業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歷史和現實表明,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成功地擔當起來。因為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能夠正確把握中國社會前進方向和發展規律﹔我們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人民為實現民族振興而共同奮斗﹔我們黨又具有嚴密的組織紀律和優秀的革命品格,能夠形成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強大戰斗力﹔在和平建設時期,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功。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中華民族復興偉業都要靠中國共產黨來引領,都要靠黨發揮無可替代的領導核心作用。正因為這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是舉國上下的政治大局所在。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和堅定不移的立場。

第二,奪取政權和保衛政權都要靠槍杆子。南昌起義及其后續的多次武裝起義和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革命戰爭實踐表明,“槍杆子裡邊出政權”。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武裝斗爭,舊的政權隻能靠槍杆子來推翻,新的政權隻能靠槍杆子來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發展的歷史進一步表明,打出一個人民的江山靠槍杆子,建設和保衛人民的江山仍然離不開槍杆子。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人民是國家政權命運的最終決定力量。一個階級或者政黨為了維護好自己的政權,必須以實際行動順民意、得民心,努力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而加強人民武裝力量建設,始終是加強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始終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的要求與體現,是完全符合民心民意的。新形勢下,全黨和全國人民都要關心和支持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同心協力做好固我長城的工作,從而為維護和保衛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提供堅強有力的戰略支持。

第三,堅持人民軍隊性質必須將軍隊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南昌一槍開天辟地。從此,我們黨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開始以獨立創建和領導新型人民軍隊的方式,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利益而斗爭的根本宗旨。南昌起義后的革命實踐表明,堅持人民軍隊性質,確保我軍永遠成為人民的子弟兵,關鍵是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我們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黨除了人民利益,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特殊利益。把軍隊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就是為了始終保持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本身就是依循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展開的。長期以來,正是靠著黨的絕對領導,我軍官兵在戰爭年代為著人民翻身解放而英勇犧牲,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著人民安居樂業而奮斗,在改革開放時期為著人民幸福富強而甘於奉獻。今后,無論形勢怎樣發展變化,我軍都把黨的絕對領導作為永遠不變的“軍魂”,從而保証官兵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宗旨為宗旨,始終做人民利益的忠實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