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5期【3】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1-28   
分享到 :

總結歷史的基本結論和開辟新道路的最高范疇——對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一點認識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

30年前的今天,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從那以后,這句話就成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主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7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的中心思想,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奮勇前進。今天,我們召開這個研討會,就是要深入學習理解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紀念鄧小平同志提出這一重大命題,堅定不移地沿著鄧小平同志開創的這條正確道路走下去,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更加明確的理論認識,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召開。

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科學分析了當前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對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感到,我們學習講話,最重要的是要認真學習和理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這一中心思想。這裡,我想聯系鄧小平同志當年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這段歷史,就這個問題談一點感想。

198291,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段話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更是提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命題。這篇講話也由此成為了名篇、經典。這篇講話,原來是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的終卷篇,1993年在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時,經請示小平同志同意,移到了三卷中,作為開卷篇,足見它的重要性。黨的十二大勝利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開始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成為新時期的進軍號。

然而,這句話不僅僅是歷史的一個裡程碑,而且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是開辟新道路的標志。這一點,即使是在今天,也還應該加以深入的闡釋和宣傳,這對於幫助人們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很重要的。

本來,“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這是毛澤東同志和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形成的思想,不是什麼新觀點。搞社會主義也要走自己道路,我們黨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做的。三大改造自不必說,搞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同志寫的《論十大關系》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就是范例。他的出發點正是“以蘇為鑒”。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毛主席講得更加明確。他說:“我們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並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斗爭的客觀規律。”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在搞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還是脫離了實際,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鄧小平同志總結說,這“主要是照搬了蘇聯的模式”,“有的也不是照搬國外,如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江澤民同志也總結說,“在我們過去的建設中特別是‘大躍進’中曾經搞過的一些事情,就太理想化了,脫離了國情,超越了社會發展階段。”所以,不管是照搬外國、照搬書本、照搬自己過去的經驗,還是出於革命理想和革命熱情,頭腦發熱,急於求成,原因有很多種,但總歸是脫離了中國的實際。這是我們過去犯錯誤的根本原因。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行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通過做歷史決議,系統總結歷史經驗,又總結了三中全會以后的正確經驗,經過了正反兩個方面的比較,終於重新回到了正確的認識上來。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一“基本結論”,是我們黨在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都走了很大的彎路后才得出的真知灼見。它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具有厚重的歷史感,講出來沉甸甸的。正像胡錦濤同志講話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毫不動搖”地“始終堅持”。

但是,鄧小平同志當年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意義還遠不止於此。看起來,我們黨的認識好像是轉了一個很大的圈子,又回到了原點,回到了原來已有的正確認識上。這似乎並無新意,隻不過是因為經過了曲折,認識得比過去更加深刻罷了。

其實不然。

這種看似回到原點的運動,是螺旋式的上升,已經有了質的不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后來簡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句話,不但是新概念,而且有了新的涵義。其中,蘊含了鄧小平同志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很多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但已經不是原來那種受蘇聯模式影響的僵化的社會主義了。

對這句話的新意,人們當時並沒有足夠的認識。所以當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候,也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十二大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圍繞這個主題,及時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在理論上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特別是在八十年代中期,農村改革和經濟特區取得成功,“一國兩制”和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思想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逐漸系統化起來。人們開始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句話提出的意義逐漸有了更多的認識。特別是鄧小平同志1984年的一篇談話,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1984630,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賓提出的“什麼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問題時,從堅持馬克思主義講到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從中國的近代史講到現在,從國內講到國際,從經濟講到政治、文化,講了“一整套相互關聯的方針政策”。他滔滔不絕,語驚四座。最后,他自信地說,這條道路,就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在看來,我們走對了。這篇談話隨后在《了望》雜志以“鄧小平談什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題刊登出來,引起國內外、港澳台的高度關注,一時洛陽紙貴。《了望》雜志海外版不得不重新刊登一次。文獻研究室及時把這篇談話全文整理出來,經鄧小平同志同意,在《文獻與研究》上刊登。這就是現在鄧選三卷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的由來。隨即中央又決定編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專題文集,這是鄧小平同志的第一本專題文集,成為后來編輯鄧選第三卷的基礎。

這些新的思想,其實在十二大之前,鄧小平同志就已經思考了。在1994年文獻研究室增補修訂鄧選二卷時,我們對這一點就有深刻的感受。

增補后的二卷增加了14篇新文稿,這些文稿特別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新意。包括《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民主和法制兩手都不能削弱》等文章。正如二卷出版說明中所說:“這次增補,對作者在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已經提出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某些重要思想,作了比較充分的反映。”

那麼,這些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比如,關於社會主義本質。 鄧小平同志在19805月就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可見,他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從本質上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他總是從社會主義一定要比資本主義優越這個角度來闡發這個問題。認為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產力要發展得比資本主義更快更高,一個是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斷改善和提高,而且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反復說明這個道理。這一觀點與他后來明確概括的社會主義本質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同志在19804月就指出,總結歷史經驗,第一條就是“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採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他在這方面有許多論述,解放和啟發了人們的思想,指導和推動我們黨沿著這樣的方向去思考並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比如,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已經明確地把市場經濟看作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指出,“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我們要搞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在這一問題上的理論突破,極大地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后來我們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除了這幾個關於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外,在十二大之前,鄧小平同志和我們黨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還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和觀點。主要反映在歷史決議中的十個“主要點”中,這可以看作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第一次概括。而在鄧選二卷新增補的文稿中,還提出了“小康社會”、“兩手抓”、“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等極具創新精神的新思想。

這裡,還要說明一個問題。從鄧小平同志當年留下的大量文獻中可以看出,他在撥亂反正中一直思考的是兩個“中國式”的問題。一個是什麼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一個是什麼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兩個概念是一個意思,鄧小平同志當年經常交替使用,常用的還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而且他從改革開放一開始就經常使用這個概念,這是他始終在思考的問題,是與他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在1981年六中全會做出歷史決議以后,特別是十二大開幕詞中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且突出地解釋和強調了這個意思以后,意義就不同了。這個不同,不但是因為從此明確了這一重大理論概念,並把它上升為我們黨歷史總結得出的“基本結論”的高度,而且是因為這句話中已經蘊含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的新理解和新涵義。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豐富的內涵,凝聚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它不僅是總結歷史得出的基本結論,而且是新道路的最高范疇。它由此成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主題,成為我們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為什麼自從這個概念提出以后,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的題目中都要有這句話?為什麼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要用這句話來表述,來概括?就是因為這句話准確地集中地反映了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本質。

這樣重要的一些思想為什麼當初編輯鄧選二卷的時候沒有收入呢?這正說明由於它們是關於社會主義的新的思想,全黨要有一個認識的過程,而這些思想本身也有一個成熟完善豐富的過程,其正確性有一個實踐檢驗的過程。經過十年以后,從1982年到1992年的十四大,這一過程有了結果。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的九條內容,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而全黨對這一社會主義新道路也有了高度一致的認識。此時,我們在修訂鄧選二卷時,再來看當初鄧小平同志講過的這些話,才有了深刻的感覺,理解了他當年的思想。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體現了繼承前人,又體現了創新發展。我們要把它的繼承性講清楚、講充分,還要把它的創新性講清楚、講充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我們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真正認識我們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意義。

在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0年的日子裡,我談這點認識,以此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