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党的创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3】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16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

二大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拐点

肖甡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由酝酿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合作到同意合作,从主张“党外联合”到接受“党内合作”的漫长过程。中共二大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拐点。

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次新飞跃

中共创建后,迫切需要研究客观实际情况,制定最合宜的解决中国问题方案。到二大召开前,开始认识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当前革命的目标,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是民主主义;对现有的资产阶级政党,不应持攻击排斥的态度而应采取联合的政策。这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次新的飞跃。

1922年6月15日,中共发表 《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辛亥革命以来,帝国主义扶持下的“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文章严厉批评吴佩孚的“武力统一”、陈炯明的“联省自治”、胡适的“好人政府”等谬说,认为必须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民主政治”来代替“军阀政治”。同时,强调“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当前,“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应公开邀请国民党等民主派及革命团体举行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这是中共公开的政治表态,为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联合战线策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中共二大按预定计划在上海举行。大会第一次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二大最重要的成果。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方针。于是,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明确提出“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新策略。这一转变是为实现民主革命纲领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标志着我们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

不过,民主联合战线原则的提出,并不等于国共合作的建立。采取何种形式来实现国共联合,是“党外联合”还是“党内合作”,一时还没有定论。当时,中共党内大多数人其实是反对“党内合作”的。原因在于:一、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还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并无具体方法;二、国民党坚持原有立场,对军阀和平及帝国主义帮助抱有期望;三、大多数中共党员对加入国民党非常抵触,认为三民主义不合乎时代潮流。所以,二大提出的民主联合战线,仍是希望同国民党建立两党平行的“党外联合”。

接受“党内合作”的联合形式

1922年,孙中山因广州叛乱而避居上海。此时,共产国际和中共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马林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分别去拜访他。这让孙中山惊喜不已,并下定决心邀请苏俄和共产党人帮助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出现了新的契机。

8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及马林、张太雷等7人出席。会上,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和指示。他认为,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而是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党,无产阶级应该加入到这个党里去,来改造这个党,以推进国民革命。在讨论中,与会者一致反对“党内合作”的建议,主要理由是“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

但经过马林的耐心解释与说服工作,多数与会者最终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提议。会议决定中共少数负责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再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这样,西湖会议使中共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由“党外联合”转变为“党内合作”,从而为中共三大确定实行“党内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共之所以最后接受“党内合作”形式,主要原因有:一、共产国际已专门作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又经过马林的解释和说服工作。二、中共成立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策略思想有了一定的提高,开始懂得处于秘密状态且势单力薄的共产党必须借助国民党这面旗帜,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力量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三、国民党以中国第一大党自居,当时既需要共产党这一“新鲜血液”的协助,又反对与共产党“平起平坐”,只允许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在此情况下,中共有必要在形式上作出让步,以利于加速国共合作。

实践证明,“党内合作”尽管存在弊端,但它是中共在当时条件下唯一可行的正确选择。没有“党内合作”,很难有中国共产党的大发展,也不会出现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双赢”局面。

(作者为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