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2】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20   
分享到 :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增长速度同世界其他国家同一时期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国内外贸易也显著扩大。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474亿元,比1952年增长71.3%;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1亿美元,比1952年的19.4亿美元增长59.8%。在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工矿产品在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18%上升到1957年的28%。

教育、科学、文艺、医疗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获得较快发展。由于经济建设高潮中技术人员极为短缺,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的氛围。1957年,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229所,比1952年增长14%;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年增长1.3倍;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7.8万人,比1952年增长22.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8.1万人,比1952年增长1.5倍;小学在校学生6428.3万人,比1952年增长25.8%。整个“一五”计划期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达27万,超过1912年至1947年36年间21万毕业生总和的28.5%。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到1957年,全国县县有医院,乡乡有诊所,共有病床位29.5万张,比1952年增长84%。全国有中西医生共计54.7万人,医疗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城乡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状况都有显著改善。

在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方面,五年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1957年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提高24.5%,其中非农业居民为222元,比1952年提高31.7%,农民为82元,比1952年提高16.8%。同新中国成立前相比,这五年间我国社会保障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57年底,我国职工总数为3101万人,比1952年增长93.4%。从1955年到1958年,在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先后实行以工资制替代供给制、货币工资制替代工资分制的改革。职工工资水平在“一五”期间保持稳定的增长。1957年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30.3%。五年内,国家投资新建职工住宅9454万平方米,拿出103亿元的资金用于职工的劳动保险、医药费、福利费等;195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支付职工的劳保福利费已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7.9%,比1952年的14%提高3.9个百分点。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也有较大改善。由于农业税率一直稳定在1953年的水平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五年中全国农民的收入增加30%。1957年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比1952年增长3.1倍。“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和医疗上的劳动保护制度,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和工矿企业职工都能享受到有病就医的经济保证。在农村,对那些严重危害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治疗,则采取了减免费用的办法。普遍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又规定对老、弱、孤、寡、残疾社员要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者受到教育和年老者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并努力使这些“五保户”增加收入。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多,在工业总产值增加额中,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的产值占59.7%,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高出11个百分点,是1978年以前最高的时期,因而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

“一五”计划特别是八大前后这段时期,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上,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经济,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宏观计划必须与微观市场协调发展,等等,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规模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国家建设必须同人民生活相兼顾,要统筹兼顾消费与积累的比例。这些方针政策是保证“一五”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它雄辩地证明,党的八大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完全正确的。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