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与七大党章的修改
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他多次在关键时刻被中共中央派出担负重任,开创局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是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他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是在延安整风和筹备召开七大的过程中。
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在会议讨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路线问题中,一些中央领导人对刘少奇在白区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受到举荐。陈云在会议的发言中说:过去十年白区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在刘少奇、刘晓同志到白区工作后才开始改变。刘少奇批评过去的白区工作路线是错误的,现在检查起来,刘少奇是代表了过去十年来的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因此,陈云在会上郑重提出:有些干部位置摆得不适当,要正位,如刘少奇同志将来的地位要提高。任弼时在发言中认为,我党的毛主席、刘少奇同志能根据实际情形来工作,所以犯主观主义少些。王稼祥说:过去中国党毛主席代表了唯物辩证法,在白区刘少奇同志是代表了唯物辩证法。当时刘少奇任新四军政委、中共华中局书记,未出席这次会议。
还未等会议结束,毛泽东就电告在华中的刘少奇,中央决定让他返回延安,准备参加七大。因当时在华中的工作一时难以离开,中央同意刘少奇推迟行期两三个月,但甚望他早日回延并在延安指挥华中工作。这次会后,毛泽东还在他写的会议结论中,多处对刘少奇予以肯定,称赞“他是很好的与很老的群众领袖”,“正确的领袖人物”,“刘少奇同志的见解之所以是真理,不但有当时的直接事实为之证明,整个‘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执行时期的全部结果也为之证明了。”在刘少奇决定启程后,毛泽东又多次致电询问,并电告沿途各根据地负责人注意接护和保障安全。1942年12月30日,刘少奇平安抵达延安。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举办的新年晚会上,刘少奇的归来受到热烈欢迎。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调整及精简中央机构,刘少奇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并增补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和中央组织委员会,作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助理机关,中央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书记,刘少奇任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他在党内实际上已上升为第二把手。
刘少奇回到延安后,参加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和整风运动的领导,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他在此前发表的《论共产党员修养》、《论党内斗争》的报告,被列入整风学习文件。在参加整风运动中,他又先后发表《六年华北华中经验的报告》、《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等讲话和文章。他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方面的这些研究,他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二周年而写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这篇文章中,较早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的概念,在全党产生了很大影响。1944年2月2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七大议程时,正式决定由刘少奇向大会作组织问题的报告和进行党章的修改。5月10日,中央书记处决定组成七大各项报告委员会,刘少奇为组织问题报告委员会召集人。5月21日开始举行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刘少奇为全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在历时十一个月的会议期间,书记处和政治局停止行使职权,由主席团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在此过程中,刘少奇主持党章的修改。他组织参与起草的同志反复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各方面的意见,对六大党章作了全面和重大的修改。
1945年3月31日,刘少奇将修改完成的党章草案提交七中全会讨论,并就修改中的主要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他说:党章照顾了现在和将来,一方面肯定了严肃性,一方面允许了灵活性。新增的总纲部分,是党的基本纲领,作为党章的前提与组成部分,可以更加促进党内的一致。党章以毛泽东思想来贯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特点。党章强调了保证党与广大群众联系的群众路线,强调扩大党内民主,也就是党内的群众路线,包括党员有在一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刘少奇说,对于这一条他动摇了几回。对其中“任何”二字写了又圈掉,圈了又写上。但仍倾向于给党员这个权利。这样虽会出一些乱子,但没有这一条,乱子会更多。在讨论中,对“任何”二字是否要写,也有不同意见。周恩来以亲身经历表示,过去就是吃了没有下级批评的亏,如果路线错误早有人说,至少要好一点。写上“任何”二字,是整风经验的总结,实践起来,利多害少。毛泽东也表示,应该相信群众,绝大多数群众是为党好的。因此,最后决定保留“任何”二字。刘少奇对党章草案说明中的主要观点,在他随后向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成为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论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