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2】
艰苦奋斗的实质是不怕困难,勇于牺牲,苦干实干,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顾名思义,首先是不怕困难,能够吃苦。不怕苦、不怕累,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础。战争年代,党长期在农村,物质上极度匮乏,还要同敌人打仗。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下去,发展起来,没有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根本不行的。方志敏在监狱中写下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有这样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吃苦精神。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党的历史上,有的人背叛革命,就是因为忍受不了艰苦的环境,吃不了苦。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批评过革命队伍中有些人总想打进大城市,过城里生活,不愿在农村奋斗的想法。能够吃苦才能坚持,才会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过:“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说过,建设社会主义要发扬五种精神,其中之一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怕艰辛,能够承受苦难,是创造辉煌的前提。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我们党继承了这一民族传统,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发扬好这种精神,吃苦耐劳,不怕艰辛。当然,同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比,不怕吃苦的内容、形式有了变化,但精神是相通的。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上,胡锦涛要求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这对教育全党全社会在新时期正确理解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怕苦、不怕累,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保证,要代代相传下去。
拼搏进取是艰苦奋斗的核心。艰苦奋斗,一是能吃苦,二是要奋斗,朝着党的宏伟目标前进。吃苦和奋斗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奋斗更强调精神方面,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向上,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大无畏的气概。1957年3月,毛泽东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中提出,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这股“劲”、这股“革命热情”、这种“拼命精神”,实质上就是艰苦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就能百折不挠,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党的历史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党在成立后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遭受过几次重大损失。一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采取“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反动政策,杀害共产党党员干部群众31万人,全党党员人数从近6万人降至1万人。二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从中央根据地撤出。当时,苏区有21个县,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在错误路线指导下全部丧失。敌人的口号是:“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同时,蒋介石对全国共产党党员、党组织采取斩尽杀绝的政策。三是长征中的劫难。一方面军有8.6万人参加长征,湘江一役损失5万多人,到达陕北只剩下6000多人。全国的红军从30万人锐减到3万人。面对如此苦难,我们没有屈服,而是顽强奋斗,愈挫愈奋,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这就是一种奋斗精神。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过一段非常悲壮、感人的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这带着血泪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满怀激情建设社会主义,自力更生,奋发进取,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凯歌。那个时期许多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至今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大庆石油大会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红旗渠等,这些事迹都是我们党历史上辉煌的亮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就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是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比如,袁隆平不相信外国人做不成的事中国人也做不成,刻苦攻关,终于研究出高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航天人意识到“靠别人是靠不住的”,“逼上梁山”,经过40多年的奋斗,使我国成为航天强国;海尔集团“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在市场上永不言败”,从一家小型家电企业发展壮大为世界知名的家电企业集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昂扬奋进,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还是一种务实的作风,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艰苦奋斗就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一种务实精神。提倡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压制中国,绝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给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许多领先的行业,像航天工业、核工业、石油、交通、兵器及轻工业的成果和产品,都是我们自力更生搞出来的。现在要实现科技进步,还要靠自己。虽然我们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条件差,按照新的标准,全国还有1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据有关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不到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我国是全球贫水国之一;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些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不艰苦奋斗。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从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只要我们客观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一定会更加自觉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还体现为苦干实干,不尚空谈。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甘肃省庄浪县从1964年开始修梯田,历届县委班子咬定目标不放松,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经过40多年的努力,建成水平梯田98万多亩,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7%,成为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全县人民累计义务投工5600多万个,移动土石方2.76亿立方米,如果以1米见方筑成长堤,可绕地球六圈半。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像这样苦干实干的典型不胜枚举。现在讲大话、空话的人不少,新“官”上任,目标都很远大,说起来一套又一套,大都落实不了。要办实实在在的事,这样才能赢得民心,经得起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的必然选择。因为穷,因为苦,所以要勤俭,否则就不能生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贪图享受、不知节制的人往往是害怕吃苦,不愿奋斗的。我们党历来提倡勤俭办一切事业。土地革命时期,物质条件差,艰苦奋斗是自然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条件有所好转,但“勤俭建国”的方针没有变。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这方面,党的领袖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延安时期,著名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蒋介石在重庆花800大洋请他吃山珍海味;而到了延安,毛泽东则请他吃战士们自己种的蔬菜和房东大娘专为贵宾送来的一只母鸡。对比之下,陈嘉庚感慨地说:共产党一定会取得胜利。当年,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住窑洞、周恩来睡土炕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共产党人作风的伟大力量,动情地把它称之为“东方魅力”、“兴国之光”。我们要认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在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些人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丢掉了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奢侈享乐之风滋长蔓延。有的干部慷国家之慨,挥霍浪费。社会上奢靡之风也非常严重,有的人花几十万、上百万大摆酒席,还有的花几百万、上千万买条狗等,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恐怕也是罕见的。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好,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大都能勤俭节约,安于清贫;但随着事业的成功、条件的改善,坚持勤俭节约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要高度重视解决目前存在的过度消费现象。这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