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3】
正确处理艰苦奋斗和改善群众生活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艰苦奋斗是改变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的可靠保证。只要我们艰苦奋斗,即使基础条件差一些,最终也必将克服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延安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经济上封锁我们,“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亲自开荒种菜,学习纺纱。这更加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生产的热忱。1943年春,在延安的劳动竞赛中,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泽东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全部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陕甘宁边区建有公营工厂82个,合作工厂200多个,能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某些军火。边区农业也得到了大发展,1943年有80%的劳动力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粮食产量181万石,完全自给;棉花自给率达50%。这样,缺衣少食的边区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我们,我们的基础又非常差。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中共胜利后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是要失败。当时毛泽东就明确回答: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事实证明艾奇逊的预言破产了。后来苏联撕毁援建协议,撤走专家。1959年至1961年我国又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可谓困难重重。怎样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的法宝还是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发愤图强,大寨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那个时代我们艰苦创业的写照。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战胜了严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1952年至1978年,我国GDP年均递增6.5%,而同期世界水平为3%左右。我们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畸形的工业体系。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有困难,也还有贫困人口,但从根本上使大多数人改变了糠菜半年粮的悲惨状况。到1977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生产的粮食却比印度高出30%至40%。中国是世界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靠自力更生解决了粮食问题,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了不起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均寿命普遍提高,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而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为47岁,比中国高12岁;197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5岁,而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为58岁,比中国低7岁。事实表明,只要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改变落后面貌。
艰苦奋斗和改善群众生活是一致的。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为了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围绕这个根本目标展开的。我们党提倡艰苦奋斗,但艰苦奋斗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能为了艰苦奋斗而艰苦奋斗,那样就成了禁欲主义。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差的,我们党一方面号召艰苦奋斗,要求“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一方面又十分注意改善群众生活。苏区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那么,就要和群众在一起,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利益,解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妇女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支前,甚至牺牲生命,支持我们的正义战争,就是因为我们党把实现革命目标与关心群众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党的历史,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革命史、创业史,又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是动员群众艰苦奋斗的重要条件。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要让群众认识到,我们党号召艰苦奋斗,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从而把艰苦奋斗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带领群众致富,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