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2】
二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指导思想,还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实践优特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10年,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10年。从实践层面看,科学发展观至少有这样四大特点:
一是科学内涵更具明确性。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很明确。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内涵各要素的功能定位也很明确。作为第一要义的“发展”,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作为基本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使人民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中生产、工作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作为根本方法的“统筹兼顾”,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一言以蔽之,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只要把握“科学”二字,就把握了它的本质和精髓。
二是思想要素更具实在性。
上述四大要素,除以人为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经过解读,也很明白,且为大多数人达成共识以外,其他三要素都具有质朴的实在性,可谓一目了然,不会产生歧义。这里要指出的是,这四大要素的实在性,还在于都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要防止的偏向而提出的,因而有很强的实际针对性。科学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首先要牢牢地抓好经济发展。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一是经济发展的实力还很脆弱,二是经济发展指数中的科技含量还需要大幅度提高,三是人均GDP指标还与发达国家差一大截。在当前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周边局势还不太平的国际环境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就是用来科学指导“发展”这个主题的,离开了“发展”主题就没有意义。因此,它的实在性和针对性是长期起作用的。
三是宣传解读更具普及性。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素既然都很明确和实在,不那么抽象和虚泛,因此,它提出10年来,其认知度比较高,受众面比较广,普及层更大,连山村老妪都懂得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可谓深入人心。这既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很突出的理论成果,也说明它的提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是贯彻执行更具操作性。
科学发展观既是理论体系,也有实施的明确规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提出时就强调了四大基本要求。即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二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样的明确规定,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提出10年来,一直在讲“深入贯彻落实”。10年的实践证明,它提出的各项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对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等方面,而且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起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上述特点,也是它的显著优点。1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总体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不说,与对它的“深入贯彻落实”有密切关系。它的上述优特性是将其提升为指导思想,以便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