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3】
三
科学发展观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还有历史的客观需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又一个地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看,这个需要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关于毛泽东思想。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就有专家学者撰文认为中国“有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开始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体系”等概念。整风运动开展后,全党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入讨论,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仅认识到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上是党的正确路线的代表,而且在理论上对马列主义有创造性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因此,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次,关于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方位地拨乱反正,努力推进在思想路线上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的转变、在政治路线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经济发展方针上从僵化半僵化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转变,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新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昭告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宣布:中国共产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初步建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体轮廓。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又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指出了明确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称谓,并指出这个理论“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近2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进一步提升,不仅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而且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样,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行动指南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再次,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历史进入新的千年世纪之际,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重大变化,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日显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由治党及治国的理论回答了历史的需要。这就是从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从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基础;从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具有更加强大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也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也将其确立为新的指导思想的基本考量。
再来看科学发展观。
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一方面需要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刻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这样,顺应时代潮流和国情需要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10年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进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作为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这三个理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把握。从横向看,它们是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而提出的,是总结那个阶段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与时俱进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递进性。从纵向看,由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由治党及至治国的理论,主要是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相对于邓小平理论来说,更多地侧重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科学发展观由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它对于邓小平理论,更多的是丰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于邓小平理论都具有纵深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在10年前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了,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指导思想乃势所必至。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所使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