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炮击金门【2】
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波兰华沙恢复。在会谈中,中方提出希望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的方案;美方则把中方的积极态度视为软弱,蛮横地要求立即在台湾地区实现停火,声称美国不能容忍其“盟友的领土”被武力侵犯。针对美国企图把中美之间国际争端的解决同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这一纯属中国内政的问题混淆起来,中国外交部部长陈毅于9月20日发表声明:“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完全是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造成的。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的关键,不是什么‘停火’问题,而是美国军队撤出台湾地区的问题。中美之间没有打仗,根本谈不上什么‘停火’。”
台湾海峡出现的危机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利,在美国的盟国中也引起了强烈不安。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散布从金门、马祖撤退的舆论。9月30日,杜勒斯在答记者问时一反过去的腔调,声称美国没有保卫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也不想承担任何这种义务。他还说,如果放弃这些岛屿不会对保卫台湾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将不考虑在那里使用部队。杜勒斯讲话后,台湾当局立即作出反应,公开表示不满。
美国和台湾方面的动向一直在党的领导人的密切注视之中。10月上旬,毛泽东连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最后确定对金门采取“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方针,即只打炮而不登陆,封锁金门,断其后援,但不把守敌困死。在讨论中,中央领导人认为:第一,经过一个多月的较量,中美双方对彼此的意图都已有所了解。中国发觉美国要保台湾,但并不想为保金门而打仗;美国也了解到中国无意在近期内解放台湾,也不打算同美国迎头相撞。第二,美国企图以放弃金、马来换取中国承认其霸占台湾,制造“两个中国”的意图明显。第三,美蒋矛盾已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毛泽东说,我们同蒋介石有共同点,都反对两个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蒋介石无力反攻大陆,而我们在相当时期内也不可能解放台湾。根据以上判断,毛泽东提出,如果收复金、马或让美国人迫使蒋介石从金、马撤退,我们就少了一个对付美、蒋的凭借,事实上会形成两个中国。因此,不如仍以让蒋军留在金门为好。一是可使美国当局背上这个包袱,便于我们在需要时拉紧“绞索”,使其提心吊胆;二是便于扩大和利用美蒋矛盾。这一决策意味着中共中央从此确定“一揽子解决”台、澎、金、马问题的方针,而不是分“两步走”,先收复金门、马祖,再解放台湾。在不久以后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美国的方针是把金门、马祖两个岛交给我们,以此作为交换条件,让它继续占领台湾。这生意不好做。我们要留蒋介石在这两个岛上,要不我们就把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全部拿回来。”
10月5日,党中央决定从次日起暂停打炮七天。10月6日和26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和《再告台湾同胞书》。这两份文告向台湾当局和台湾同胞晓以民族大义,指出双方都同意“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并再次提出举行国共两党和谈以解决中国内部争端的建议。第二份文告还宣布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码头和船只,以利金门诸岛得到充分的供应,逢单日也不一定打炮,但台湾方面的船只、飞机不要来,以免受到可能的损失。从此,台湾海峡的斗争就从以军事形式为主转向以政治和外交形式为主,海峡形势的“危机”阶段基本结束。当年12月,美国宣布自台湾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
这次炮击使得美国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在大规模炮击停止之后,毛泽东请人给台湾领导人带话,表示: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可以照原有方式生活,军队可以保存,继续搞三民主义。1963年1月,周恩来将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原则概括为“一纲四目”转达给台湾当局。其主要内容,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一)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炮轰金门集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于一体。通过这一番较量,毛泽东认为,台湾问题“尚有待于观察和考验,离解决之期尚很远”。此后,海峡两岸基本处于不战不和的对峙状态。中美大使级会谈在隆隆的炮声中恢复,但围绕关键的台湾问题,双方都不准备作任何让步,会谈的意义仅在于维持一条联系渠道。1960年5月,在同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谈话时,毛泽东说:“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这不仅是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是他对中美之间的僵局所作的一个概括。这种僵局一直延续多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