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的初步展开
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形势也逐渐紧张,美国对越南北方的战争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中备战的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毛泽东表示要从准备战争的角度来考虑国内建设。在1964年五六月间中央工作会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问题前夕,毛泽东听取有关“三五”计划的汇报,讲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他提出,国民经济有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一个拳头,基础工业是屁股;要把基础工业适当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适应。他还说到要搞酒泉钢铁厂和攀枝花钢铁厂。会议期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会议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时,毛泽东明确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和各中央局负责人开会,研究讨论“三五”计划问题。与会者一致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应该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6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特别强调了备战。他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
越南战争升级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了三线建设的部署。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对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作了批示,并要求有关方面精心研究,逐步实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把国务院的研究意见报告中央,初步提出三线建设的若干部署和实施意见。与此同时,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讨论三线建设问题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现在工厂可以一分为二,抢时间迁到内地去;各省都要搬家,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三线;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短期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在不妨碍生产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一线。这一决定标志着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由以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为中心,转向了以加速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为中心的战备轨道。
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之后,有关部门迅速从三个方面对西南、西北的三线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在三线建设新的工厂,扩建部分工厂,由国家计委负责组织;二是将一线的全国独此一家的重要工厂和配合后方建设所必需的工厂搬迁到三线,由国家建委负责组织;三是组织好全国的工业生产,为三线建设提供设备和材料,由国家经委负责。随后,又分别成立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在三线地区新建、扩建、迁建项目的计划协调和物资供应工作。
1964年下半年,有关方面对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铁路、矿山、冶金和国防建设项目进行选点考察,初步选定一批厂址和铁路线路,拟定了三线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总目标,即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300多个,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纺织、轻工、水利以及农业、林业、商业、邮电、广播、教育各个方面,其中以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等铁路干线,以及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电子、光学仪器工业基地等为重点。
从1965年初起,全国各地建设队伍陆续集中到三线地区,各种物资也源源不断运往内地。各省、市、区也加快作出三线建设的安排。1964年10月18日,广东省委向中央和中南局提出关于本省国防工业和三线建设的报告。报告就该省建设一系列小型兵工厂、化肥厂、军械修配厂和将广州及沿海城市部分民用工厂、高等学校迁至小三线等问题作出规划。毛泽东对这个报告作出批示,予以肯定。周恩来约集有关负责人进行研究,提出关于一、二线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一、二线建设和备战工作的七项内容,包括建设一批地方的军工厂,从大城市搬迁一些必要的配套工厂到本省区的后方,并相应建设一些小煤矿、小电站,搞好公路、桥梁、渡口和通讯线路,建设一批储备战略物资的仓库,加强农业建设,迁建或新建一些必要的医院和学校等。这样,就形成了大小三线建设全面展开、齐头并进的局面。
从1965年夏起,三线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并在1965年至1966年形成一个小高潮。这时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在西南大三线,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三线建设的投资。1965年国家计划(包括中央和地方)安排用于三线的投资占基建投资的近1/3;1966年计划安排用于大小三线及其他战备工程的投资占到基建总投资的一半。为使三线建设能尽快形成生产能力,还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停”(停建一切新开工项目)、“缩”(压缩在建项目)、“搬”(部分企事业单位全部搬到三线)、“分”(部分企事业单位分出一块或两块迁往三线)、“帮”(从技术力量和设备方面对口帮助三线企业建设)等项措施。1965年8月召开的全国搬迁工作会议,确定立足于战争,搬迁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则实行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还要进洞,即“山、散、洞”原则。随后,大规模搬迁和建设工作迅即展开。从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由一线迁入三线的第一批工厂有49个。这实质上是国民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