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与党史研究【8】
(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用两个“全面”阐发了发展和改革的两个目标,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也就是五大建设。从“加快完善”、“加快推进”、“加快完善”、“加快形成”、“加快建立”五个方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体制改革要求。报告这次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以往的表述建设一字之差,含义却发生了质的和根本性的变化。建设是个过程,是进行时。建成是个结果,是完成时。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目标格外引人关注,是这次国内外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小康目标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这年2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大平正芳接待了他。12月大平正芳回访,在会谈中邓小平在回答大平正芳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当时是将小康作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部来谋划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是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达到小康,第三步是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小康目标的具体内容是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我们当时实行的经济统计口径是工农业总产值,这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统计的方法。后来改为国内生产总值,将第三产业放进来,有利于与发达国家作国际比较。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来到上个世纪末提前实现了。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根据当时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这一指标修改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这里一是减去了“力争”两字,二是增加了“人均”两字。这次十八大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的测算结果,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0.1%,其中东部地区为88%,东北地区为82.3%,中部地区为77.7%,西部地区为71.4%。从发展情况看,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3%,今后9年只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就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今后年均增长7%就可实现,比较符合实际。报告提出的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今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7%,也可以实现。当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简便的算法是在2010年收入的基础上乘以2。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19109元和5900元。但是,具体到每个人不会是收入都翻一番,而是在“提低、扩中、调高”政策的作用下,低收入的人可能会增加的更多一些,高收入的人可能增加的会少一些,而中等收入者可能正好是一番,还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还有地区和行业的收入差距问题。因此,人均收入会有一定的差异。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阐述,以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不仅会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应该是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