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第一个钢铁企业创建始末【3】
精神力量
战争年代物资、器材极度匮乏,加之敌人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所以,建设故县大型炼铁厂的困难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者们将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紧密结合,由此创造了许多奇迹。
修建高炉地基时没有钢筋和水泥,土木工程师陈志坚就用坩土、石灰、红土组成三合土代替水泥,层层夯实,连打八层,最上面用铁路道轨拼成“井”字形框架代替钢筋,后经耐压试验,完全符合承重要求。
高炉炼出灰生铁必须有热风炉, 热风炉里面需要砌筑大量耐火砖, 而西沟耐火材料厂还在试产阶段,一时供应不上。炼铁工程师李树仁利用煤矿井下的6 英寸生铁铸造水管, 设计了一组共3 座管式热风炉,成功代替了原来的钢制蓄热式热风炉,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高炉投产后,出铁口附近地面一片滚烫,工人们没有什么劳保用品,就用木板旋成鞋底大小,用铁丝绑在脚上隔热。机器设备上所需的润滑油十分缺乏,工人们常常以豆油和香油代替。大家宁可吃清水煮白菜,也要把油节省下来用在机器上。
建设西沟耐火材料厂时,厂房、设备、工具一无所有,厂长宋忠恕和工匠师傅们在西沟村一座破庙里安下身来艰难创业。宋忠恕自绘图纸,自砌窑炉,将古庙大殿改作烘烤房。铁、木锉刀用旧道轨打制。没有化学分析仪器,就靠舌头品尝来分辨黏土性质。没有粉碎机,就用石碾或中药粉碎槽代替,用农家马尾筛筛料。耐火厂粉碎房灰尘很大,对面看不见人,没有口罩、手套等劳保用品,顶多每人发一个大围裙、一顶毡帽挡灰。耐火厂的产品满足了高炉和焦炉生产后,为了充分利用生产设备,积极开辟增收渠道,1949年,他们烧制成功了工业电瓷瓶,接着试验成功了民用细瓷产品,包括茶壶、茶碗、茶盘、茶碟、酒具等90 余种,畅销省内外各地。
枣臻焦化厂在安装焦炉侧柱时没有工字钢和槽钢,就用从平汉铁路拆下来的钢轨拼成型钢代替。焦炉系统的推焦机、焦炉架、装煤机、煤气管道、粗细甲苯罐,均是利用缴获的破火车部件、破桥梁钢板用手工铆制而成。枣臻至故县的铁路修通后,没有牵引机车。焦化厂职工在一无技术,二无钢材的情况下,模仿邯涉线上的2.5 吨铁路机车,制造成功华北地区第一台铁路机车,自重18 吨,牵引力70 吨。
故县铁厂的创业者在建设和生产中展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与太行精神同根同源,是延安精神在上党大地的延续。周恩来总理1956 年视察太钢耐火材料厂,当他听说该厂厂长宋忠恕是来自故县铁厂的老兵工时,深有感触地说:“故县铁厂是我党在根据地第一个正式建设的钢铁厂,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建成的。”
特殊贡献
故县铁厂的建成投产,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区军事工业的生产状况,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建设钢铁工业的首次成功实践,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它生产的五○、八二、一二○、一五○等各种规格型号的迫击炮弹壳有力地支援了各个解放战场,尤其在临汾战役、太原战役、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号高炉被誉为“功勋炉”。 1947 年故县铁厂没有投产前,解放区的迫击炮弹总产量仅为20 万发,1948 年1 月故县铁厂投产后,全年产量猛增到102 万发,1949 年又增加到175 万发,是1947 年的8.4 倍。它生产的灰生铁还用马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东渤海军区和其他解放区兵工厂。
建设功臣
郑汉涛,来自延安,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处长,20 世纪30 年代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是建设故县铁厂的主要决策人。
陆达,来自延安,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著名钢铁冶金专家,留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故县铁厂创始人、厂长。
陈志坚,来自抗大,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建筑系,是故县铁厂土建工程技术权威。
耿震,来自抗大,天津河北工学院化学系毕业,技师,参与了故县铁厂的选址和筹建,以及枣臻焦化厂的建设施工。
李树仁,来自延安,云南大学采冶系毕业,炼铁工程师,巧妙设计、革新了管式热风炉,解决了炼铁的关键技术。
宋宗璟,北京大学转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技师,从事土法炼焦和焦化厂建设,设计了焦化厂总图和10 孔亨塞尔曼焦炉,是建设焦化厂的技术权威。
曼丘,四川水利专科学校毕业,技师,参加了故县铁厂和枣臻焦化厂的土木施工设计。
宋忠恕,山西大学工学院毕业,技师,西沟耐火材料厂创建人。柯成,清华大学毕业,技师,在故县铁厂和枣臻焦化厂建设中,负责机械制图。
张培江,来自延安,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工程师。
……以上人员和全厂职工来自四面八方,包括:抗战期间太行根据地各个兵工厂的干部和工人;
兄弟军区,如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华东军区兵工厂调来的干部和工人;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学校如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培养的学生和教员;
解放战争时期从国统区投奔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
解放了的工厂、矿山,如河北峰峰煤矿、焦作煤矿、阳泉铁厂、石家庄焦厂的老工人、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1947 年,河南林县政府一次就为铁厂调来400 多名民工参加铁厂建设。
此外,还有若干在战争中投诚的日本技术人员。
边区实行土地改革后,分得了土地的农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提出的“全党重视,支援军工”的号召,要人出人、要车出车,要工具给工具,要牲畜借牲畜。建厂初期铁厂没有宿舍,故县、东古、西沟、故漳等附近村子的农民主动把房子腾出来给工人居住。故县村附近农民仅青砖就支援100 余万块。 一座日产生铁20 吨的高炉,每天要吞吐七八十吨的原料和成品,农民主动承担了采、送矿石任务,成为铁厂的机动主力军。没有大型运输工具,全靠农用畜力车,按每辆车装五六百斤计算,一天就需要三百多辆。由于需要去壶关、平顺、潞城等地采购矿石,群众为运送矿石,经常五更起早,半夜返回。有的老兵工回忆说:“故县铁厂的建设和生产,离开老百姓就一事无成。”他们,同样是建设功臣。
原载:党史文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