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的灵魂、创新及历史特点【5】

作者:任贵祥    发布时间:2013-04-12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二、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

如何认识领会十八大报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笔者以为,十八大报告的确有许多以前表述过的内容,这体现了对以前党代会报告思想精华的延续和继承;同时又有诸多新思想新表述,这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创新性,表明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关十八大报告的创新或亮点,新闻媒体、理论界和学术界有诸多概括(相关报道和论述有:《中共十八大热点前瞻》,《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1月7日;《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北京日报》2012年11月9日;《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 新论断 新部署》,《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1日;石仲泉:《十八大的十大新论》,《百年潮》2012年第12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感悟十八大——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文献》2013年第1期;等等。),笔者综合这些论述将其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首次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十八大的首要历史贡献。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全面的、富有新意的理论阐述。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及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胡锦涛在2011年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的“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这次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中。报告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2页。)

3.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4.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强调“八个必须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必须坚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科学结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提升到“五位一体”。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总布局;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建设”列入总体布局之中,拓展为“四位一体”;十八大则根据发展实践遇到的问题,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总布局的战略高度,由原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6.“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报告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形式。其内容主要有国家政权机关立法决策协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与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直接协商、基层民主协商四个层面。十八大期间,贾庆林在北京代表团讨论时就社会主义民主协商作了专门论述,他高度评价说:“把协商民主正式写进党代会报告,是十八大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重大理论创新。”(贾庆林:《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求是》2012年第23期。)

7.“两个翻番”、“两个同步”,民生建设重大新举措。报告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有学者认为,两个翻一番吹响了民生中国的进军号。《澳门日报》社论指出: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具有里程碑意义。报告还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8.“两个百年目标”更加明确,“三个自信”非常坚定。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满自信,是以深厚的底气为基础的;自信而不自满,是我们党更加成熟的体现。

9.对党的建设主线首次作出概括。十八大报告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吸收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是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反对消极腐败的正面论述。十八大报告还强调:“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7页。)将党内民主提升到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

10.其他方面的创新。十八大报告通篇充满了创新,当然也有继承,每个部分都是如此。除上述创新外,还有不少创新点,诸如经济建设部分扩展了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将过去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扩展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相对于过去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可称之为“新四化”);文化建设方面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上,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9页。);社会建设方面将创新管理与改善民生并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思想;等等。

认真学习、字斟句酌领会十八大报告,并和十七大报告比较,还可以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发现其继承性和创新点。如十七大报告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十八大报告则去掉“比较”二字;十七大报告指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十八大报告则指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6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页。)。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此类事例还有很多,不再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