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三次历史性握手【2】
二
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1936年8月,法西斯军人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了反动同盟。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的日本侵略者一个中队,擅自深入到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一带进行实弹军事演习。11时,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内枪声而一名士兵失踪(实际20分钟后归队)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寻。中国驻军以城门早已关闭、驻军并未射击的理由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日军立即迅速增调军队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动了进攻,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至此,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其实,早在“七七”事变前,国共两党的一系列秘密接触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1936年,中共代表潘汉年与国民党代表张冲在香港会面。之后,双方一同北上,先后到达上海、南京,多次洽谈了合作事项,取得了一定的谅解。“潘张会谈”成为国共自10年内战后多渠道、多层次秘密接触中最为直接的高层渠道。同年,周恩来与蒋介石的西子湖畔秘密会谈更是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而抗战的爆发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最终形成。
“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9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原则通过了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建制。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
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的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又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役,保住了西南、西北的大后方地区。1939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曾攻克昆仑关,消灭日军4000余人。此后,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作战,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疯狂向山西进攻。八路军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9月25日,一一五师一部在平型关设伏,歼敌板垣师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大车200多辆,首战告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10月初,国民党在山西组织忻口会战,八路军积极配合。一一五师、一二0师向敌后纵深广泛游击,袭击敌辎重部队和增援部队,相继收复县城10余座,多次截断忻口之敌与大同、张家口的交通线。一二九师在娘子关一带频频出击,阻敌西进,并创造了七亘村重叠设伏的战争范例。10月19日,一二九师一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焚毁飞机20多架,八路军的作战,使敌供应困难,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大大减轻了日军对忻口正面国民党军的压力。10月下旬,当日军突破娘子关时,八路军又相继在黄崖底、广阳、户封村伏击日军,歼敌2000余人,迟滞了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撤退。八路军的作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曾受到国民党将领以及蒋介石的赞扬。
此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了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鲁豫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在以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历经8年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统一大业更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同年5月1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李宗仁的代表程思远。此前,李宗仁在美国公开发表《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提出恢复国共和谈,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7月16日,周恩来在接见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
国共的老一辈们都曾希望两党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重,重新携手团结,争取再度合作。
根据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祖国统一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等各种分裂图谋的斗争不断深入。“台独”势力作为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受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强决心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出来。
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共同愿望。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流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这是国共两党一次重要的交流与对话。在两党“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下,4月29日,两党最高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基于两党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承诺和对人民利益的关切,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共同发布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指出,56年来,两岸在不同的道路上,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10多年前,双方本着善意,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开启协商、对话与民间交流,让两岸关系充满和平的希望与合作的生机。但近年来,两岸互信基础迭遭破坏,两岸关系形势持续恶化。目前两岸关系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两岸不应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而应步入合作的良性循环,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互信互助,再造和平双赢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远景。
(二)两党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展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三)基于上述体认,两党宣布将共同促进以下工作:
1.促进尽快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
2.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3.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4.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
5.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本次会谈以及两党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奠定了国共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得到两岸同胞的支持和拥护,获得国际社会和舆论的充分肯定。
此后,国民党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列入党的政纲。国共两党持续交流对话,两党有关方面多次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对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迈入和平发展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两岸实现“三通”,不仅为双方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对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往来、拉近两岸同胞的感情距离、加强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合作更具有深远意义。随着“三通”成为现实,两岸“一日生活圈”悄然形成,海峡两岸迎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
事实充分证明,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共同迈出的这历史性一步,是十分正确的,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创造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