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三次历史性握手

作者:乔俊林    发布时间:2015-03-25    来源:内蒙古党史
分享到 :

中国国民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由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于1911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于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国政权统一,并一直统治大陆至1949年。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参加大会的12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革命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的局面,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程,两党有过摩擦、敌对,也曾有握手、合作。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两党的两次握手合作都结出了胜利的果实: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进入新世纪,两党的再度携手,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从1921年8月,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开始,共产党人就在工人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的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1923年2月发生的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更是进行的如火如荼。但随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残酷镇压罢工工人,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等52人相继惨遭杀害,此外,受伤者300余人,被捕者40余人,被开除1000余人。在此之后,工人运动便走入了低谷。

第一次工人运动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但更多的是留给共产党人深刻的教训:它说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要战胜敌人只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斗是不行的,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共同奋斗。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定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政策。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是坚持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军阀的比较有力量的、有威望的党,故首先考虑同国民党合作。而此时的国民党虽已在广东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拥有数万军队,但党内日趋腐败,组织涣散。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屡遭失败,特别是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国民党陷入困境。孙中山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他开始同共产党建立联系,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确定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宣言》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一)国共合作后,国民党的组织得到了大发展。到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时,计有正式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国民党实际上已经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战斗力大大加强。

(二)国共合作后,工农运动迅速恢复和发展。1924年7月,在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国民政府的配合下,广州沙面租界的数千工人举行政治大罢工,并取得胜利,结束了工人运动低潮的局面。此外,国民党中央决定自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澎湃、阮啸仙、毛泽东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三)国共合作后,在共产国际、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兼任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先后聘请布留赫尔(即加伦)等苏联红军将领担任军事顾问。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建立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并逐步推广到广州革命政府统辖的其他军队中去,使之成为有革命思想指导的革命武装力量。

(四)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资内外棉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了中国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打伤多人。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宣传讲演和示威游行,英国巡捕竟野蛮地向示威的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5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随后,上海20万工人罢工,5万学生罢课,绝大部分商人罢市,形成轰轰烈烈的“三罢运动”。上海的反帝怒潮迅速席卷全国,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

在全国反帝爱国运动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5年1月,盘踞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病重的机会,举兵进犯广州。广州革命政府决定东征讨伐陈炯明。在澎湃领导的东江农民大力支援下,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的东征军迅速占领海丰、潮洲、汕头等地,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10月,国民政府举行了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攻克惠州,全歼陈炯明部,收复东江。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一部进行南征,消灭了盘踞广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部。至此,广东全省获得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北伐战争准备了一个巩固的后方基地。

在五卅运动掀起的大革命高潮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的有利形势下,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

1926年5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进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7月下旬,陆续进入湖南的国民革命军先后攻占株洲、长沙等地。8月,乘胜北上,攻克敌人重兵设防的汀泗桥和贺胜桥。9月初,攻占汉口、汉阳。10月,攻克武昌。叶挺独立团屡破强敌,战功卓著,其所在的第四军被称为“铁军”。

与湖南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于9月间进入江西作战,一度占领南昌,旋被孙传芳主力重新夺回。11月,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汇合其他各军占领九江、南昌,歼灭孙部主力。

1927年初,北伐军继续向长江下游进军,先后占领安庆、芜湖,攻克南京,进逼上海。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时候,退守绥远的冯玉祥部国民军,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9月17日在五原誓师南下,11月就控制了甘肃、陕西等省。

国民革命军的胜利进军和北伐战争的迅速推进,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