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和谈的斗争【5】

——记北平和谈

作者:李维汉    发布时间:2015-04-22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五、和谈斗争的成果

  自一月一日至四月二十一日解放军渡江,和谈斗争历时近四个月。虽然南京政府最后拒绝在协定上签字,但这场斗争却有着重大的政治影响。

  首先,和谈斗争揭穿了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宣传了我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基本立场及为此而制定的实现真正和平的八条主张,深刻地教育了人民,包括一部分曾经幻想走中间道路的同盟者,从政治上提高和加强了统一战线。

  其次,毛泽东提出的八项条件及《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对于分化瓦解敌人,争取局部和平解放,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在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之时,其内部四分五裂,人心涣散,士气沮丧,充满了失败的情绪,许多人急于找出路。八条及《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向他们指明了出路。这样,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威力,另方面是《八条》及《国内和平协定》强大的政治威力,这就加速了反动营垒的崩溃。当《八条》发表时,党中央即指示将《八条》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泛宣传。谈判破裂后,毛泽东、朱德又在渡江命令中指示:“向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及地方军事集团宣布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对于凡愿停止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者,你们即可照此最后修正案大意和他们签订地方性协定。”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民党军政人员接受和平条件和率部起义者极多,最著名的有傅作义率部二十万在北平接受改编;程潜、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率部在湖南起义;陶峙岳、包尔汉率新疆十万军政人员归向人民,等等。这些与《八条》和《国内和平协定》的政治作用是分不开的。记得当年有个说法:八条抵得上百万军队。这样说是有道理的。

  最后谈谈李宗仁。他由于当时的立场所限,未能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走错了一步棋,后来不得不远去异国,这确实是个遗憾。值得欣慰的是,出于爱国热忱,并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一九六五年七月,他毅然排除险阻,远渡重洋,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恩来、叶剑英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起义人士以及当年南京政府和谈代表等多人去机场迎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李宗仁,与他亲切握手,笑谈契阔。他参观、访问了祖国各地,所到之处,受到盛情接待。在回国声明中,他说:“一九四九年我未能接受和平协议,至今犹感愧疚。”李宗仁先生最后选择了叶落归根、回归祖国的光明道路,是令人敬佩的。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只要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做了贡献,人民都是欢迎的,人民优待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

  (尹华 袁廷华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