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鲜战争与停战谈判【2】

作者:乔冠华    发布时间:2015-11-12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谈判开始后,7月初,我们提出很简单的几条:一、停火;二、三八线为界,划非军事区;三、释放战俘。我们以为这样一个意见,对方不会有很大的不同意。双方不是已经有谅解了吗?马立克提出撤离三八线,李奇微给中朝方面的通知中也肯定这一点。中国提出这一点还有什么问题?但出乎意料之外,美国马上提出:不行,说:三八线只反映了双方陆军力量的对比,没有反映美方海空的优势。这是我们没想到的,马上报告中央。周总理很快指示:要坚决打掉这个荒谬主张。

谈判一开始就遇到了障碍。7月、8月,原来双方已经同意开城是停战谈判地点,中立区,不来轰炸的。可是谈判碰到了美国阻挠后,美方就经常到开城进行骚扰。一直发展到9月轰炸中国和朝鲜代表团住地,我们当时很气愤,报告了周总理。总理很快指示:你们义愤是对的,但要注意,只要美国不决心破坏谈判,我们不采取主动。关于轰炸,你们找对方联络官将是非搞清。在弄清是非后,采取适当措施恢复谈判。其精神是有理有利有节。事情很清楚,我们的飞机只过安东一点,到不了前方。我们不能炸他们,他们能炸我们。美国人赖不了。我们以为搞清了可以结束了。可是,美国又提出在开城谈判不便,因为开城深入我们地区,他们建议在双方交界处划一地点,双方不进入对方地区。周总理很快就看出:美国为什么要轰炸?因为它是大国,尽管在朝鲜受挫折,也不愿让他们的代表到你们这里来,向你们低头。这一点当时周总理就在电话上讲了。后来我回到北京后,总理当面又讲:当时我就有点担心这事,现在它果真翻悔了。所以我们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既弄清了是非,又恢复了谈判。从1951年底起,谈判地点从开城移到板门店。

1951年底到1952年,整个谈判处于僵持状态。一句话:美国人不服气不死心时,战争不会停止。运动战结束了,在僵持局面下志愿军不断给敌人打击,使他们的死伤积累起来越来越严重。这很重要。很多人以为战线没移动,没有什么文章。其实,真正使美国低头的,是停战谈判以后,志愿军和人民军毫不停息地给以杀伤。

接着,又发生了新的问题:战俘问题。这是很大的问题。志愿军战俘中很大一部分给蒋介石拐去台湾了。这构成了双方争吵中很大的问题。但这些还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美国还不甘心。如果它没有办法了,甘心了,顷刻之间问题就会解决。1952年冬,美国内部也争论不决。这时美国要竞选了。美国方面提出停止停战谈判。中央的方针相当坚决:我们主张谈,你们停,我们奉陪。这时朝鲜战场上还很紧张。美国有一派主张敌后登陆,在元山、西海岸登陆,对我们还是很大的问题。谈判也停了。我们作最坏的打算,但还争取谈判解决。周总理讲过多次,要打,跟你打到底;要谈,公平合理,不能比我们高一等,强加于我,那不行。

1952年底,艾森豪威尔当权,杜鲁门下台,他们采取了一个方针:当时美国人在朝鲜伤亡很大,准备停战了。这时,周总理跟我们谈: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只要美国不甘心失败,它不会同意你的。1953年2月,美国军方有个传阅:停战谈判可以先谈伤病俘交换问题。周总理问我们意见。我们觉得谈判显然是美国主动停的,也应当由他们主动恢复,我们一动不如一静,看它如何做?到了3月底,整个形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斯大林去世,新上台的赫鲁晓夫也主张朝鲜问题快一点和平解决好。所以出现了两个因素:美国新总统上台,得采取新的方针;斯大林去世,名义上马林科夫是第一书记,实际上是赫鲁晓夫,他的意见是作为苏共中央的意见的。

1953年斯大林去世了,赫鲁晓夫主张赶快停下来,我们党中央也同意这个意见。到2月下旬,美国方面正式提出:双方先交换病伤俘,同时恢复停战谈判。出现这种转折,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战场上给了美国以打击。话虽这么说,但到打垮了李承晚的首都师,打垮了他几个精锐师,整个局势才急转直下。

为了谈判的指导工作,周总理办公室里有个电话直通谈判代表团。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打就不打,紧张时要临时请示就打。这是条专用线,苏联帮助搞的。它就在总理床头上,整个停战谈判中随时可以通话。还有电报,每天一份,包括:谈判情况、美军动向、美方记者的反映、我们的意见等。每天由代表团向中央报告一次(毛、金、彭)。电报先到周总理那里,日常工作由总理直接处理,重大问题拿到中央请示主席或常委。因为说个提纲,几句话就完了;具体办事,不胜其麻烦。战争停下来,事情之多,多得不得了。我们管停战的就有几个委员会: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军事停战委员会等。特别是谈判快结束时,除了书面报告外,每天周总理早上睡觉前,一定要给他打电话。文字上写不清楚,就电话上报告,大小事都得请示总理。他需要时再问主席。有的他办了,事后送主席看。那时,从战争一下转向和平,事情多,头绪也多,周总理处理这些事,非常尊重金日成。我们部分同志,彭总不在内,签字时有的犯了大国主义。周总理非常注意,对我们教育。凡是不尊重金日成,不尊重朝鲜同志,独断专行的,他批评非常严厉。1953年7月27日签字。原来打算25、26日签字,因为一签字后就不能动,双方军队都要停战前取得最大成果。原来和总理讲好了:7月26日签字,前方都按这个准备了。忽然有一天,对方提出要推迟一天,我们也有工作没有准备好,双方都有打算。这时天快亮了,总理已经睡了。要拍板。这事授权有限。彭总已经到开城,在这里也不能作主。电话是我打的,杨尚昆接的。我说很重要,不请示总理没有办法。一般我也是不得已才找总理。他一天常只睡几小时,刚睡下又叫起,但这涉及中朝双方几十万军队的事。只能叫起他,请示他。周总理被叫醒了,马上发出一系列指示。

确实战场上也好,谈判斗争中也好,跟周总理的心血操劳是分不开的。这些工作,事情做成了,人们看外表看不出来。我在停战后在朝鲜又呆了一年,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才回来。

(摘自:欧阳淞 曲青山主编:《红色往事:党史人物忆党史》,济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