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党的领袖人物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14    来源:党的文献
分享到 :

[摘要]2015年,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下设的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任弼时研究中心、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陈云思想生平研究会,分别围绕毛泽东与抗日战争、周恩来与中国力量、刘少奇与中共七大、朱德与抗日战争、任弼时与中央苏区、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和弘扬陈云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方法等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会,深化了对党的领袖人物思想和生平有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2015年;党的领袖人物;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学术研讨会

2015年,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下设的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任弼时研究中心、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陈云思想生平研究会,分别召开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会,围绕毛泽东与抗日战争、周恩来与中国力量、刘少奇与中共七大、朱德与抗日战争、任弼时与中央苏区、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和弘扬陈云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方法等主题进行研讨,深化了对党的领袖人物思想和生平有关问题的研究。本文将这些研讨会或座谈会的主要观点予以提炼展示,供研究者参考。

一、“毛泽东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20日,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与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南韶山共同主办了“毛泽东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毛泽东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

与会者普遍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和毛泽东,才使全民族抗战成为可能,才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学者们指出,抗战时期,毛泽东完成了一系列最重要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在军事、政治、哲学、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逐步达到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建立、坚持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凝聚了“浩浩荡荡”“千千万万”最广大的同盟军;制定并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解决了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指导方略问题,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提出并实施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打造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些,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毛泽东的抗日战争战略思想

有学者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战略领导。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通过战略预见、判断、构想、部署和推进,实施了正确的战略领导,担负起了“抗日救国的总参谋部”的职责。有学者从毛泽东坚持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科学论述持久战总战略,部署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作战,以及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四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是如何对抗日战争全局进行战略领导的。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即首先对局势作出正确判断,再据此确定战略、策略,并根据局势变化对战略策略及时进行调整。从本质上讲,这一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在战略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三)关于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及实践

与会者通过对毛泽东批评关门主义、指导东北救亡运动、争取东北军、正确处理国共关系以及与国民党有关人士书信来往等方面史实的研究,多维度展现了毛泽东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功绩。有学者指出,王明在创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其态度存在一个从漠视到倡导,再由推动到变异的变化过程,原因就在于“对自己的事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而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共,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坚持和捍卫无产阶级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坚决捍卫民族利益,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原则、坚决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两相对照,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所提出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科学论断。有学者提出,毛泽东不仅是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也最早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构想,大胆指出应以是否反对法西斯作为划分营垒的标准,积极争取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加入以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始终维护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四)关于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抗战时期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是伟大而独特的理论贡献。有学者指出,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启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学术中国化”运动产生,毛泽东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丰富的学术实践,深刻影响着这一运动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为“学术中国化”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又展开、补充和深化了“学术中国化”的内涵。

(五)运用新资料、新角度对基本史实进行深入研究

有学者对新公布的萧向荣《东征琐记》中的新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对红军东征决策作出的原因和目的、东征中的几次重要战斗、东征中毛泽东两个重要报告等问题作了深入解读,对红军东征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对毛泽东抗战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细致梳理斯诺1939年9月再访陕北的整个过程,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当时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判断与延安的抗战生态,并有力澄清了关于“延安未曾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的不实传言。

此外,与会论文还从指导地方抗战入手,研究毛泽东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比如,毛泽东始终关注东北的抗战形势和抗战工作,及时给予东北抗战工作以指导,对东北地区广大军民的抗战激情与抗战斗志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也有学者从战略战术、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等角度,阐明了毛泽东抗战思想对湖南抗战的重要指导作用。(李宛聪)

二、“周恩来与中国力量”学术研讨会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10月14日,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和淮阴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周恩来与中国力量”学术研讨会暨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2015年年会在江苏淮安召开。研讨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关于周恩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和思想

学者们认为,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个模范”,坚定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参与领导了党在统一战线方面的诸多重要工作,在抗战、团结、进步的大旗下,凝聚各党派共识、凝聚全中国人心、凝聚国内外力量,同仇敌忾,形成合力,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恩来对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周恩来亲历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过程,作出了无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历着转变与完善,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西安事变还是五次谈判,周恩来都亲自参与,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之后,周恩来更是全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巩固,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分裂气焰。

国际统战问题也是学者热议的内容。有的学者从《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中挖掘史料,对周恩来抗战时期赴苏疗伤时在共产国际的活动,尤其是向共产国际和苏联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争取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共的理解和支持作了新的历史考察,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充实。

关于周恩来统战思想及其渊源,与会学者认为,周恩来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方法和守则》《关于统一战线情况及策略》《论统一战线》等一系列报告和发言中,系统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进程、性质、特点、原则、策略、方法,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在统一战线中的极端重要性,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还有学者做了更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周恩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

(二)关于周恩来与抗战时期的文化宣传工作

文化宣传工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周恩来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对此做了深入研讨。

领导国统区的文化宣传运动是周恩来抗战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有学者认为,周恩来关于国统区抗战文化思想及文化实践活动,始终引领着中国进步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教育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文化界的进步力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抗日文化运动的“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

对于周恩来与抗战期间香港的文化运动,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无论是在重庆、南京,还是在延安,周恩来始终继续指导着华南及香港地区中共领导下的抗战斗争,对香港以及与香港有关的文化界人士和文化运动,都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抗战期间对香港文化运动的领导,周恩来与香港文化界人士结下的不解之缘。

领导报刊媒体、坚守舆论阵地、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也是周恩来抗战时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打出的漂亮一仗。有学者认为,周恩来借助《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传播平台,团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为抗战指明方向,有效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同时,抓住外国记者对中国战况和政局进行报道这一有利时机,广交记者朋友,通过他们对中共的持续报道,出版的大量介绍中共的专著,来传播中国抗战声音,展示中国抗战力量。

有学者就周恩来与抗战大后方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做了细致分析,认为周恩来就像一个窗口,通过真诚、细致的工作宣传了党的主张,树立了党的形象,赢得了人心,大大增强了党在大后方知识分子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团结形成了一支“文化上的军队”,促使他们投身到抗战中来,发挥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成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关于周恩来与各地抗战

周恩来与地方抗战的研究成为这次研讨会的亮点之一,周恩来与山西抗战、周恩来与东北抗日联军、周恩来抗战时期的绍兴之行、周恩来与抗战时期的南开、周恩来与华南抗战等研究细致而深入,颇具地方色彩。

对于周恩来与抗战中的南开的研究,角度比较独特。有学者认为,作为南开杰出校友,周恩来积极动员南开师生投身抗日,对南开校长和校友做了大量统战工作,为团结全国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一致抗日增添了力量。他在南开师生中开展的宣传动员工作和团结抗日工作,是其在抗战时期致力于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对南开校友开展进步话剧事业的鼓励和支持,是其努力推动全国抗日宣传高潮,促进全国抗战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小见大,从周恩来与南开的角度谈他的统战思想和统战艺术,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有学者对抗战时期周恩来的浙江之行做了梳理和分析,认为他向浙、闽、赣三省的党组织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三省党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与浙江省国民党要员黄绍竑会晤,共商团结抗战、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战斗志,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浙江党组织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指示,为浙江党组织指明了工作方向,大大振奋了浙江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周恩来的浙江之行,对于加强浙江党的工作,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蕊)

三、“刘少奇与中共七大”学术研讨会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刘少奇的不朽功勋,2015年6月25日,由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联合主办的“刘少奇与中共七大”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刘少奇对中共七大的历史贡献

有学者指出,中共七大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集中概括了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刘少奇对七大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推动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会上所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论党》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推动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推动了七大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有学者系统梳理了刘少奇在七大主题深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七大从筹备到召开,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七大主题也几经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正是我们党批判清算以王明为代表的中央苏区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抗日战争初期的右倾错误,总结历史经验,从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确立党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刘少奇为七大主题的深化和七大的胜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关于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和概括,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论党》中提出的。刘少奇在这一报告中把群众路线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系统阐述了贯彻和执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

学者们还论述了刘少奇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有学者分析了刘少奇提出扩大党内民主的历史背景:一是新的历史阶段要求扩大党内民主思想,二是新的历史地位要求扩大党内民主,三是延安整风为扩大党内民主创造了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四是刘少奇提出扩大党内民主有其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于民主和集中之间的平衡,有学者指出,刘少奇在工作中采取“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政策。集中领导要求的是必须无条件执行党的决议,既要反对闹独立性,又要反对盲目服从。分散经营是要求各个地区独立地进行工作和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认真地研究上级的决议或指示精神,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三)《论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学者指出,《论党》是我们党自诞生以来首次对党章总纲和有关条文的正式解释,也是对党的建设理论和经验的系统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梳理了《论党》从酝酿起草到大会宣读的过程,认为这个过程也是七大筹备过程的一个缩影。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了抗日战争的磨练,又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总结党的建设理论便迫在眉睫。《论党》是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党的建设理论实现历史性飞跃的显著标志。有学者根据《论党》的阐述,总结出七大党章的若干个“第一次”:第一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设立了总纲部分,并在党章中第一次详细规定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党员义务中规定有“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一项;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把党的群众路线规定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结合中央当前的战略举措,有学者指出:在新时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最主要的是要求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把党章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去遵循。刘少奇在《论党》中所确立的理论原则、组织原则、政治原则、群众路线原则、义务权利原则等一系列在党的治理方面的原则性规定,为当前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宝贵教材和丰富经验。

(四)关于从新角度开展刘少奇与七大的研究

本次研讨会出现了一些研究刘少奇与七大的新角度。有学者将刘少奇对七大和八大的贡献进行了对比,认为刘少奇对七大和八大的贡献在性质上基本是相同的:一是会前通过解决路线问题为会议打下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七大召开前,刘少奇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在思想上为七大胜利召开作了充分准备。在八大召开前,刘少奇则把精力集中于协助毛泽东解决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应该选择哪条路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二是会中通过政治性报告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其中,《论党》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中国革命的特点等问题,阐述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地位。八大上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则构成了八大政治路线的主要内容,亦是八大前后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三是会后坚决落实七大与八大确定的政治路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论党》研究刘少奇的文风,认为他的文风具有高屋建瓴、新意迭出、旗帜鲜明、思维缜密、论述充分和平易近人六大特点。还有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刘少奇关于干部管理、思想教育和白区工作的内容展开研究。(谭智俊)

四、“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朱德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历史贡献,2015年6月6日,由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主办,南开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朱德在抗日战争中体现出的品格风范。与会学者认为,朱德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品格风范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点:誓死抵御外侮、坚定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爱国精神,推动国内和解、始终从民族大义出发维护团结统一的宽广胸怀,坚持理想信念、坚定维护和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党性,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勤于学习、善于总结、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二)关于朱德与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与会学者认为,抗日战争中朱德身负党和军队的领导重任,率领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抗战,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反磨擦斗争中有理有利有节地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维护了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的局面。

(三)关于朱德与抗日根据地建设。有学者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从一个侧面反映朱德对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对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四)关于朱德的人民战争思想。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是朱德人民战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坚持发动“群众战”,坚决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抗击日寇;灵活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以游击战争抗击日寇;不断壮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坚持以根据地为依托抗击日寇;竭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日寇。

(五)关于朱德的战略战术思想。与会学者分别就朱德的运动战思想、持久战思想、“非对称”作战思想等战略战术展开深入交流,一致认为朱德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指导广大抗日军民克服各种困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丰富实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战略战术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军事指导理论的宝库。

(六)关于朱德的军队教育思想。学者们认为,朱德在抗日战争中发表的一系列有关军事教育思想和军队政治工作的论著,内容丰富,思想精深,对于提高我军的军事理论水平、军队战斗力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入研究朱德抗日战争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新形势下我军加强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朱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