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课题组:不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作者:周新城/执笔    发布时间:2016-03-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

我们编辑、摄制的三集电视片《居安思危》公开发行以来,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领导机关、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重视。2012年3月7日,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向各级纪委正式发文,要求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范围内观看。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等50多个部委和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全国2000多个县市、数万个基层单位以中心组学习、党课、读书班等多种形式观看了该片。这三集电视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苏联演变的过程、性质、原因以及后果,从中得出了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该电视片对于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但是,这三集电视片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这并不奇怪,这是由它的题材本身所决定的。《居安思危》谈论的是苏联演变这样的历史性事件,它涉及不同阶级的根本利益,不能没有不同看法。事情正像20世纪50年代关于斯大林问题的争论一样,当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都发表了种种不同意见。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做出定论。”(吴冷西:《十年论战》(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46页。)事实证明,毛泽东这一论断是十分正确的。今天,围绕苏联演变问题的争论只是斯大林问题争论的继续,不过是议题更加广泛、深刻了。

最近,我们看到一篇批评、指责《居安思危》第三集的文章,这就是中央党校教授左凤荣写的、发表在《学术争鸣》2013年第1期上的《片面解读苏联教训的又一‘力作’——评〈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以下简称“左文”)。文章指责我们的电视片在文风上有问题:“选择的俄罗斯人不具有代表性”,“结论具有片面性”,“某些人的言论明显与事实不符”,“对改革时期人物评价片面”,“引用别人的话时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无中生有,“无限夸大苏联解体的后果”等等。这类问题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逐一加以驳斥。这里我们仅对“左文”提出的理论性问题作一点分析。我们认为,理论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有关苏联演变问题的理论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不仅同研究苏联演变这个历史性事件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曾经走过的道路究竟对不对、今后应该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诞生的。我国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制度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国情不同,走的具体道路不一样罢了。老实说,国内某些人是借着苏联问题来说事儿的,他们对中国今后怎样发展有一套看法,但有的话不好直接说,因而用苏联解体、苏共解散这件事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苏联问题的背后是中国问题,这一点,明眼人是一看就明白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来如此。

一、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分歧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同“左文”的理论分歧是什么呢?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二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这个人。在这里,我们只说第一个问题。

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这也是“左文”的看法)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失败的,它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注定了苏联必然垮台。也就是说,苏联演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不管戈尔巴乔夫是否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都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否定,而且应该否定得越彻底越好。所以,苏联演变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走上了“人类文明的正道”。这一整套言论,说到底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这一段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耳熟,国内外敌对势力都是借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来攻击社会主义、要求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的。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攻击为“极权社会主义”,发誓要“根本改变整个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要“炸毁过去的一切”。所以在1991年当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时候,他表示“我一生的主要目的已经实现,我感到安宁”。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许多分歧都是由此而来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能够反映学者对待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

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前,先要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性质和历史地位作一点说明。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还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他是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放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察的。这段话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一,它的根本性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时间段。我们必须按照这一基本判断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人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根本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到苏联具体实际的产物,它是在苏联如何具体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一种探索。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性质和历史方位搞清楚了,下面的分析就方便了。

在围绕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上,20世纪50年代就有过激烈的争论。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个报告引发了全世界的反苏反共浪潮。我们党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下简称《一论》、《再论》)两篇文章,严肃地批判了赫鲁晓夫的错误,回击了这股浪潮。顺便说一下,到了90年代中期,我们党再一次肯定了《一论》、《再论》的基本观点:“今天,东欧发生了剧变,苏联也解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空前的挫折。回过头来重读《一论》、《再论》,我们惊人地发现,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的基本进程和大致趋势是《一论》、《再论》早就指出了的,其中预料的一些问题不幸而言中。”《一论》、《再论》对科学全面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分析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一论》、《再论》了,有的人更是将其妖魔化,不屑一顾。我们认为,应该认真读一下《一论》、《再论》以及毛泽东的有关论述,看看我们党当时是怎样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

二、毛泽东提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方法论原则

1956年8月底,毛泽东在批评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全盘否定斯大林,实际上也就是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时候,曾明确指出:“因为苏联发生了一些错误,这方面讲得多了,吹得多了,似乎那种错误不得了,这种观察是不妥的。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又那么久,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苏联发生的错误,像斯大林的错误,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部分性质的,暂时性质的,虽然听说有些东西有二十年了,但总是暂时的、部分的,是可以纠正的。苏联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它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学。”所以,要加以分析,“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1页。)。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进行分析,同时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是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唯一正确、科学的方法。

《一论》、《再论》详细论述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和所犯的错误,指出:“斯大林尽管在后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他的一生仍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一生。”“从整个来说,斯大林始终是站在历史潮流前面指导斗争的,他是帝国主义的不可调和的敌人。甚至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他的悲剧也在于,他相信那是捍卫劳动者的利益不受敌人侵害所必需的。无论如何,斯大林的错误虽然对苏联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但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社会主义的苏联还是大大地向前发展了。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而且也说明了斯大林毕竟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因此,我们在总结斯大林全部思想和活动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他的正面和反面,他的功绩和错误。”(《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9日。)这一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是令人信服的。在世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重读这一段话,好像是在直接批判戈尔巴乔夫之流,因为他们正是打着“彻底抛弃斯大林模式”、“彻底粉碎斯大林主义以及新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斯大林模式否定得越彻底越好”、“告别过去”等口号下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对于这些错误产生的根源,《一论》、《再论》明确回答,这些错误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产生的。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正因为如此,苏联的经济能够以远远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为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而且在卫国战争中,打败法了西斯。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斯大林的错误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而来;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当然不需要去‘纠正’社会主义制度。”

那么,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弊病以及斯大林一生所犯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呢?《再论》对此作了全面的分析。第一,在基本制度适合需要的情况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的缺陷上。这种矛盾,虽然不需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仍然需要及时地通过改革和调整加以解决。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出现的失误和弊病、斯大林所犯的错误,有许多是产生于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层面上的缺陷,即不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政治体制。第二,有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及时调整了体制中日常性质的矛盾。也就是说,尽管对不适合需要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及时地进行了改革,也不能保证不犯错误。有了正确的制度和体制,还需要正确地加以运用,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斯大林的错误就在于主观不符合客观,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和集体,破坏了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这与他的思想方法部分地严重脱离辩证唯物主义,陷入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是分不开的。

《一论》、《再论》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以及斯大林个人的评价是全面的、客观的、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今天,在新形势下围绕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如何分析苏联演变的原因等问题进行的讨论中,我们仍应坚持《一论》、《再论》所表达的这一基本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