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化与地方化
——论抗战时期中共山东地区的武装
摘要:抗战时期的中共武装包括正规军、地方武装、民兵自卫队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并不是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关系,由上到下,层级分明,而是三个相互交融的圆,互有重叠,也可相互转化。其中,山东地区的武装由属于地方武装的游击队发展而来,组建了山东纵队,并发展为山东军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游击队转化为正规军,再由正规军转化为地方军。这既是中共山东地区武装的特色,也反映了中共部队的灵活性。
关键词:山东纵队;山东军区;地方武装
抗战时期的中共武装包括正规军、地方武装、民兵自卫队三个层级。地方武装因处于中层而最富于弹性,主要包括游击队、独立营团、县区武装。其中游击队是抗战早期中共华北发展武装的主要形态,也是中共武装中在正规化与地方化之间摇摆的典型。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华北游击战争还是广泛开展的有利时机,目前应加重注意山东,热河及大青山脉。”(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188页。)其中,热河由地方党组织发动起义,成立游击队,但抗战时期始终处于游击区的状态;大青山则直接由八路军120师派部队进入,最终由游击区发展为稳定的根据地,部队也成为八路军正规军的一部分。而山东虽然由地方党组建游击队伍,其间八路军115师、129师一部也先后进入,但最终独立地实现了游击部队的正规军化,组成了山东军区,囊括了中共武装的三个层级。山东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共建立的唯一一个地域基本在一省范围的敌后根据地。(学界对中共山东武装的研究,以介绍性的较多,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孙道同:《试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王东溟:《论山东抗日根据地以全省规模形成的原因》,《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刘家国:《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鲍奇辰、赵锡:《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与发展》,《军事历史》1997年第4期;金煜雷、于淼:《八路军第115师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作用》,《军事历史》2008年第3期;〔日〕马场毅:《中共在山东的军事行动(1939—1945)——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杨天石、臧运祜编:《战略与历次战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17—449页;汪朝光:《示形与决胜——国共全面内战初期的山东战场》,《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因此,山东的特殊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中共山东地区武装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于7月中旬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郭洪涛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9月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十条纲领,指出:“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在韩复榘的军队开始撤退、日军尚未到达或立足未稳之时,是发动起义的最好时机。”(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84页。)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在整个华北开展游击战争,要求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党组织“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册“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47页。)。为便于游击战争的展开,10月1日,周恩来提议在华北划分战略区,山东成为9个战略区之一(《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也在10月,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侵入山东。中共山东省委立即决定在鲁西北地区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4页。)。12月27日,日军占领省会济南,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榘率部南逃,山东大部陷入敌手。
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及各地方党组织先后领导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滨海、鲁南、湖西等武装起义。起义参与人员主要包括受中共影响和动员的农民、矿工、地方民团和部分原隶属于国民党的武装及溃兵。同时,平津流亡学生和山东各地的知识青年也大量加入,成为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其中,徂徕山起义是中共在山东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中心一环,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在地理位置关键的鲁中地区发动,起义部队很快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在泰山、沂蒙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与其他武装起义一起在地域上基本遍及全省,为中共山东地区武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43页。)。
山东进行武装起义的时期也是中共游击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抗战初期,中共主要大力发展山地游击战。中共中央认为山东大部是平原,交通比较便利,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坚持游击战争是完全可能的,但必须准备长期艰苦斗争,注意保存力量(《八路军?文献》,第130页。)。但是,1938年初,中共的游击部队在华北的平原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山东完全靠地方党发展出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大大鼓舞了中共中央。1938年4月,毛泽东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面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扩大的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大〔泛〕发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文献》,第175页。)自此,中共中央开始注重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使得中共的游击战略真正从山西、绥远等山区地带扩大到整个华北。
山东的情况由此也开始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193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汇报工作,表示山东的游击战争大可发展。中央决定选派军事及政治干部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叶剑英年谱(1897—198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32页。)5月,毛泽东电示:“山东方面已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已派张经武、郭洪涛率干部五六十人及电台两个去,今日可赴津浦路至泰安。那边民枪极多,主要是派干部去,派得力一两个营去作基干则更好。”(《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临行前,毛泽东还亲自接见了郭洪涛等全体干部,强调:“山区的游击战争是可以坚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平原的游击战争能否坚持,还没有经验,需要看一看。”(《郭洪涛回忆录》,第125页。)由此可见山东游击战争的情形对中共中央决策的重要影响。而山东武装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共中央发展平原游击战的决心和对山东的重视。11月,中央又决定由黎玉、张经武率抗大、陕北公学部分学员和一批红军干部、白区工作干部近200人前往山东,加强领导。
另外,在抗战初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利用一切旧政权的武装组织形式,如民团,保安队,壮丁队,义勇军等,实行组织群众与武装群众,并取得其中的指导地位。并用一切其他合法的可能,达到这一目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19页。——。因此,中共山东起义武装最初多命名为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队、抗敌自卫团等,也有的使用八路军番号,甚至还有使用国军番号的。为了加强党对各游击队的统一领导,郭洪涛建议山东境内各部队统一使用八路军番号(《郭洪涛回忆录》,第134页。)。6月6日,毛泽东、刘少奇回电指示:“基干部队可恢复八路军游击部队番号,并组织支队司令部,但不可太多,全山东只有四五个八路军游击支队即可。其余在我们领导下之游击队,可以各种名义出现,但抗日联军名义不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8日,毛泽东进一步决定:“河北、山东等处凡属我们独立领导、已得广大民众拥护和受邻近的友党友军欢迎的游击队,以用八路军名义为合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7页。)这样,山东、河北等平原地区成为八路军公开活动区域。
自1938年6月以后,中共山东各地武装均改称八路军,初步取得了番号的一致。至该年底,中共山东武装除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的部队外,先后整编为8个支队,分别命名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十二支队(《黎玉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154页。)。支队这一番号的使用,在编制上使得中共山东部队已具有了半正规军的性质。12月27日,为了进一步统一山东各抗日游击支队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成立,张经武为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江华为政治部主任,王彬为参谋长,统一指挥山东各地的中共武装。建立之初的山东纵队则整编为10个支队另3个团,共25个团,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1万余人。
山东纵队的成立意味着山东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发展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郭洪涛回忆录》,第137页。。但是,山东纵队是在战争的环境下由地方党领导组建的,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军政干部缺乏,武器落后,战斗经验不足;兵员多为农民和争取过来的地方武装,游击习气浓厚,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加之地方政权建立较晚,“没有稳定的后方,部队分散,交通不便,联络不畅,给养不足”(《黎玉回忆录》,第149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部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游击阶段上,战斗力不能很迅速地提高”(罗舜初:《英勇奋斗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大众日报》1940年7月1日。)。而且,山东纵队的特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纵队在编制上已属于八路军系统,并接受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领导,另一方面部队缘于各地起义武装,在装备、官兵素质、作战区域等方面则更富于地方武装、游击队的性质。因此,山东纵队的建立,实际上标志着中共山东武装开始由地方武装向正规军转化。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离不开正规军的帮助。为此,1938年5月,山东省委在南上庄会议上提出:“几个主要支队开始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的道路上前进”,并决定创建主力兵团(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郭洪涛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作为中共在山东的主要武装力量,山东纵队也提出了正规化的目标。所谓正规化,如肖劲光总结的,就是“统一思想、统一编制,统一制度、统一指挥、统一纪律” (《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具体来说,就是以八路军、新四军等主力部队为标准,在编制、党务、政工、装备、作战素质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主力部队的水平。山东纵队提出的正规化的标准与条件主要包括:编制与装备的完善和改进、军政理论与技术水准的提高、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与制度的完善、保持党的绝对领导以及顽强的战斗力等5个方面(《徐向前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81—82页。)。而实现部队正规化的主要方式是进行整编、整训。
二、整军与山东纵队的正规化
山东纵队成立伊始便着手整编部队,将建立正规军视为明确的目标。中共中央指示山东要“加紧主力的整训工作,使部队正规化”(《八路军?文献》,第410页。)。山东省委提出首先整理3个主力团,具体要求:“四支整理一个团,八支及二支一部整理一个团,五支来鲁南之一团及三支各团整理一个团。还有一部着手编成三、五、六等支队。”(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页。)从1939年2月到1942年2月,山东纵队先后进行了五期整军,中心任务是“使部队正规化,加强党的政治工作,地方武装基干化,全体武装党军化,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增强全体游击队的战斗力”《郭洪涛回忆录》,第138页。。整军不仅被视为实现部队正规化的方式,也是在战略相持阶段积蓄力量的重要手段,徐向前就认为:“这个敌我力量的转变,主要的是靠我们的整军与扩军来完成。”(《徐向前军事文选》,第68页。)
1939年2月至5月,山东纵队以整编和部队建设为中心进行了第一期整军,主要侧重于调整部队的编制。整编后,山东纵队下辖第二、三、四、五、六、八支队及陇海南进支队、特务团、鲁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一总队,大部分支队取消了团一级机构(《黎玉回忆录》,第155—156页。)。整理编制可以说各期整军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第三期整军,恢复了团的建制,部队由二四制改为三三制,即每支队3个团,每个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下设3个连,每连145人(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第四期整军则建立了正规旅,将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一、二、三、五旅和第一、四、五支队及直属特务一、二团。旅团结构的建立,使山东纵队的编制与八路军主力部队的结构更加接近。而整编后的支队更类似于旅的补充形态,成为向正规旅过渡的单位。
1939年8月至12月的第二期整军,以加强党的政治工作,巩固新发展的部队为中心任务(中共临沂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朱瑞在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页。)。山东纵队建立初期,政治工作比较薄弱。为此,部队设立政治战士,负责战士的政治工作,而且,“由于党员的数量不够分配,所以把一些‘民先队员’、救国会员、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也分配担任政治战士”,并“把进步快的先介绍入党”(《黎玉回忆录》,第127页。)。经过第二期整军,政治工作在部队中奠定了基础,政治机关基本健全,并开始在部队中发挥领导作用,政工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徐向前军事文选》,第70—71页。)。在第二期整军中,连队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并积极发展党员,党员达到部队人数的15%至20% (江华:《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2页。)。此后,部队中的党员在数量与比例上进一步提高。第三期整军后,党员发展到部队总人数的1/3,已达到中共军队的普遍标准(《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下卷,第986页。)。第四期整军后,党员比例进一步提高到39%以上,各旅、支队相继召开了党代表大会(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1940年2月至5月,山东纵队进行了第三期整军,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扩大部队《朱瑞在山东》,第346页。,其中培养与提拔干部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重心(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山东纵队回忆史料》(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山东纵队建立初期,干部十分缺乏。为此,部队提出,“整军计划中首先应注意解决干部的问题”,主要通过办学校、教导队等方式来培养干部,同时各支队成立干部流动训练班和随营学校,吸收地方青年及有实际经验的班长、战士参加《徐向前军事文选》,第74页。。中共中央也指示:“在整个山东,应提拔本地干部,培养本地领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4辑,第69页。)因此,山东纵队中干部90%以上是山东人(《朱瑞在山东》,第377—378页。)。另外,山东纵队吸收了大批知识青年,形成了山东纵队支队以上的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红军干部和长期做地下工作的老党员,中下层则多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格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回忆史料》(中),第260页。)。同时,部队整体规模也有很大发展。第三期整军后,山东纵队主力部队(不包括已拨出的3个支队)发展到3万余人,拨出的3个支队也在一年中扩大至9000余人。地方基干武装也有很大发展,仅鲁南、胶东两个地区的地方武装就发展到2万余人(《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下卷,第987页。)。到1942年,山东纵队连同所属地方武装进一步发展到6万余人(《景晓村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423页。)。
因日军的“扫荡”,第四期整军从1940年9月进行到1941年2月。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推动部队扩军的进行,此期整军主要要求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上),第188页。)。山东纵队在部队中积极推动政治教育,将“政治上、思想上来巩固我们的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情绪,常保朝气”作为政治教育的中心。干部主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士兵主要进行阶级教育,并且通过宣传“中国亡了国,工人、农民将会遭受更悲惨的压迫与更大的痛苦”,将阶级教育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徐向前军事文选》,第75—76页。)。此外,在士兵中也注意进行纪律教育,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是严肃战斗纪律,保证士兵坚决执行命令( 军事科学院《左权军事文选》编辑组编:《左权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04页。)。军事教育主要训练官兵射击、投弹、刺杀、爆破等技术,并将训练与实战结合起来。另外,山东纵队也在部队中进行了以扫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
经过一、二、三期整军,山东纵队已进入正规化之初步,各种制度均已建立(《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6辑,第130页。)。第四期整训后,山东纵队既有主力部队,也有地方部队和游击队,已经可以脱离原来活动的地区,调往外区担负较大规模的作战任务。也就是说,山东纵队已经从游击队变成了野战军,变成了能够进行一些伏击运动战的正规军(《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第191页。)。1941年8月至11月,山东纵队继续从编制、党务、政工、扩军、官兵教育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第五期整军。在此期整军中,朱瑞即宣布山东纵队实现了部队正规化,“由手无寸铁到游击队,到基干化,到正规化,到成为拥有十余万武装的巨大军队。编制正规,散布全省”(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1页。)。景晓村也认为,经过五期整军,山东纵队“无论在装备上、编制上与战斗力的提高、政治工作的加强上,都说明已经走向正规化”(《景晓村文集》,第28页。)。自此,山东纵队迈入了八路军正规军的序列。而且,山东纵队的整军是在不断作战的环境中完成的,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 |